中國虎網 2012/1/10 0:00:00 來源:
未知
64歲的徐學良是河北省欒城縣柳林屯鄉崗頭村的農民,2011年9月在縣醫院住院,住院費將近4000元,新農合報了1900元。村里新建起標準化衛生室,干凈、衛生,環境比以前強了不少,啥時來都有村醫值班,憑合作醫療卡實時報銷,看病更加方便。
村衛生室給大家建起健康檔案,對得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村民定期隨訪,提供健康指導。從2011年10月起,衛生室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徐學良說實惠得很。
同徐學良一樣,億萬中國人正從醫改中感受溫暖。這一改革實施兩年多來,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五項重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兩年多來,全民基本醫保制度建設推進迅速,初步形成以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城鄉醫療救助為兜底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為“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邁出關鍵性步伐。
國務院醫改辦日前公布,截至2011年9月底,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95%以上的城鄉居民,參保人數增加到12.95億人,比2008年增加1.62億人。
兩年多來,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從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和職工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逐步提高,從2008年的48%、54%和71%分別提高到2010年的60%、59%和75%,2011年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2010年90%以上的統籌地區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當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左右,2011年已達到6倍以上且均不低于5萬元。截至2011年9月底,超過90%的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統籌地區開展了門診統籌。
同時,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不斷創新,由點到面的格局正在形成。如江蘇、福建等18省開展省內異地就醫即時聯網結算,上海、海南等地探索跨省“點對點”聯網或委托結算,減少了群眾跑腿、墊資。一些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地探索按病種、按人頭和總額預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吉林長春、四川成都等地探索醫保付費談判機制,遏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減輕患者看病負擔。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在徐學良所在的崗頭村,村衛生室格外搶眼,整個建筑雅致大方,使人感到親切、溫馨。衛生室建筑面積有150平方米,診室、處置室、治療室、觀察室、藥房、健康教育室六室分開,配有電腦、電視機、DVD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2011年,像崗頭村這樣的標準化村衛生室遍布石家莊市每一個行政村,為鄉村增添一個個亮麗的衛生文化符號。
兩年多來,中央投資430億元,支持了2233所縣級醫院、62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5萬多所村衛生室的建設,投入130多億元用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設備購置,支持建設范圍和資金投入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在投入方向上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的農村傾斜。
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健全。同時,中央投入41.5億元,支持了238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兩年多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加強。國家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招收定向免費醫學生1萬多名,招聘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2萬多人。各地安排3萬多名基層在崗人員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選送2.8萬多名縣級醫院骨干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2011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實現全國5萬多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適量全科醫生的目標。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正在顯現。2011年1-9月,城鄉居民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醫比上年同期增加3.1億人次,增幅為13.2%。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方便多了,隨時可以來檢查。”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焦南平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7歲的馬永順告訴記者,家離這兒幾分鐘的路,經常來量血壓,免費的。
一旁的劉敏捷老人說,在換季的時候,“片醫”會到家里量血壓,告訴些預防知識、怎么治療,服務很周到,態度很好。
兩年多來,政府全面落實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基本職責,國家規定的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09年為15元,2011年增加到25元。除個別省份外,絕大部分地區已達到或超過這個標準。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等10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與此同時,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等7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惠及億萬群眾,兩年多來累計近1.9億人受益。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防治能力明顯加強,有力地推動了衛生發展模式從重疾病治療向全面健康管理轉變,對保障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正在發揮出積極的效應。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
在河北省遷安市夏官營鎮黃官營村衛生室,村醫方小美指著藥柜里的藥品說,這里全是基本藥物,常用藥都錄入在內,有一百五六十種,基本滿足需要,價格下降了40%左右。
早在2010年4月28日,遷安市就將基本藥物制度延伸到村衛生室,全部350個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與鄉鎮、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同步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旨在保障群眾基本用藥需求、減輕用藥負擔,同時是破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藥補醫機制的關鍵環節。
2009年8月,國家發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版)》,遴選確定了307種基本藥物,并將中藥飲片一并納入。目前,有29個省份又增補了部分藥品種類,平均增加205種。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分步實施、穩步推進,2011年7月底已經全面覆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
目前,上海、重慶等7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還率先將基本藥物制度覆蓋到村。
2010年11月,國家出臺《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各地陸續開展了基本藥物新一輪采購,采購價比上一輪平均下降30%。
從配備使用情況看,基本藥物品種數量基本能夠滿足基層群眾用藥需求,群眾用藥負擔下降。
基層醫改基本完成,運行新機制初步建立
以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為切入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穩步推進,目前已基本完成,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初步建立。
記者從國務院醫改辦了解到,一是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體制。主要是落實好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舉辦費用和發展費用由政府負責,運行費用通過服務收費和多渠道補償承擔。同時,改革編制管理,做到定編定崗不定人,編制數只作為聘用人員和核定收支以及確定政府補償的依據。
二是建立起競爭性用人機制。實施“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聘上崗、合同管理”的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新機制。目前除西藏、新疆因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外,其余省份都推進了人事制度改革。
三是建立起激勵性的分配機制。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收入與其提供的服務數量、質量、效果以及居民滿意度掛鉤,實行按崗定酬,按工作業績取酬,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目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已經建立。據抽樣調查,綜合改革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月均工資增加600元左右。
四是建立起規范性的藥品采購機制。新的招標采購辦法主要包括六個環節:招生產企業、招采合一、量價掛鉤、雙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監控。招生產企業,主要確定中標企業是責任主體,對藥品質量和配送統一負責。招采合一、量價掛鉤,主要是發揮規模優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藥品價格和采購成本。雙信封制,核心是確保質量安全。集中支付,主要是政府直接向生產企業支付藥款,保障生產企業利益,也杜絕不正之風的發生。全程監控,主要是對中標企業從生產到使用進行全過程、全覆蓋檢查,確保基本藥物安全有效。
五是建立起長效性的補償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收入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和醫療服務收費兩個渠道,經常性收支差額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辦法給予足額補助。目前,除西藏改革前已納入財政預算外,其他省份均出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辦法。201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清理化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債務的意見》,以解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發展的后顧之憂。
據2010年抽樣調查數據,改革后,財政和醫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的補償比例達56.6%,比改革前提高13.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