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18 0:00:00 來源:
未知
原料藥攻城掠地,非專利藥咄咄逼人,品牌藥物初露鋒芒,南新、阮氏等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并購此起彼伏,印度制藥業在全球的驚艷表現說明了其“制藥帝國”的夢想并非空中樓閣。
印度抓住了入世的契機,不斷修改使得原有法律與WTO接軌,并成為它推進進出口貿易的先行措施,目前其已掌握了一套日趨成熟的全球貿易戰略。盡管目前印度生產的仿制藥僅占全球仿制藥市場的4%,但有業內人士預測,今后幾年這個比重將攀升至25%。
曾幾何時,中國制藥與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國在加入WTO后亦不斷修改原有專利法使之與國際接軌。但我國至今仍處于傳統的進出口模式階段,醫藥出口仍以原料藥為主,處在全球醫藥價值鏈的低端。中國藥企在國際化運營、自主創新及企業管理水平等方面,與印度領先的制藥企業相距甚遠。
印度制藥業的崛起,使國內許多藥企看到了希望,也給處于WTO游戲規則下的我國制藥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嶄新思路。
借機調整產業結構
對印度制藥工業發展軌跡進行梳理后發現,其基本遵循了“大宗原料藥中間體-特色原料藥-專利仿制藥(不規范市場)-通用名藥物(規范市場)-創新藥物”這樣一條成長線路。
1970年,印度頒布的《專利法》對食品、藥品等只授予工藝專利,不授予產品專利。寬松的專利制度為印度仿制藥提供了快速成長的沃土。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印度制藥行業開始扭轉貿易逆差形勢,藥品出口額大幅攀升。一只藥物通過美國FDA審批后僅3個月就能在印度看到其仿制品。快速仿制出口為印度的仿制藥業迅速崛起積累了原始資金,并贏得了絕佳的機遇。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隨著1995年印度加入WTO,印度先后3次對《專利法》進行修改,明確了藥品本身的“產品專利”,突出了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游戲規則變得愈加嚴格,專利制度以及美國對一些關鍵合成技術專利采取的約束措施成為印度藥企需要攻克的難關。再加上仿制藥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印度藥企一度在國際市場上遭遇“滑鐵盧”。
但在雙重壓力下,印度藥企反而以此為契機,利用世界藥品市場中的格局變化,逐步調整產業結構,成功實現了由仿制向創新的轉型。尤其是自2005年1月印度實行新《專利法》以來,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擺脫一味仿制的做法,加大產品的研發投入,開始走上新藥研發和品牌建設的道路,實現了在產品價值鏈上的攀升。而“這種產品結構的調整直接反映在印度制藥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不斷變化上:即由最初跨國制藥企業在印度實現暴利和對本地企業的壓制階段,到本土企業逐步壯大并展開競爭而獲取微利的階段,再到憑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國際化模式調整,印度制藥企業在全球范圍普遍提升盈利水平的階段。”中國醫保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指出。
多年來,我國制藥業同樣以仿制為主。與印度不同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仿制藥更多地表現為低水平改劑型產品,很少有創新。印度制藥企業對研發的投入已增至9%,比如南新,每年的研發投入達到其銷售額的9%~15%,而我國的研發投入仍處在2%~5%的水平。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仿制藥的利潤空間和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我國制藥企業應該用兩條腿走路,仿創結合,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盡快完成從單純仿制到“仿中有創,自主創新”的角色轉變。
深諳海外并購之道
與中國藥企的“窩里斗”不同,印度藥企更熱衷于征戰國際市場,從國際市場上獲利要比國內市場高得多。印度制藥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也遠遠高于我國藥企。在開拓國際市場和資本動作方面,印度藥企已形成成熟的模式。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制藥企業來說,將制劑產品打入歐美發達國家是一個難題。印度藥企采取了與目標市場的本土藥企合作的模式。“由于海外市場需要穩定的終端網絡予以支撐,僅僅通過國際認證并不能完全解決產品的出口渠道問題,故與目標出口市場建立緊密的渠道合作十分重要。”許銘表示。
綜觀印度藥企的國際化路徑,不難發現,其對于不同的規范市場而采取了不同的進入戰略。一是與目標市場的經銷商組織以及非專利藥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利用合作伙伴的銷售渠道經銷自己的產品;二是與跨國公司進行新藥研發合作,并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資源。當然,大多數印度藥企最鐘愛的方式還是國際并購。2006年,Wockhard公司并購了愛爾蘭的Pinewood健康產品公司,成為愛爾蘭仿制藥市場的重要角色,并收購了法國NegmaLaboratories公司。
為進軍發達國家,印度一些有實力的藥企主動收購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利用其成熟的品牌、對當地法規政策的熟悉程度、某些產品的特許經銷權和本國銷售渠道,整合并延長自己的產業鏈。通過國際并購,印度藥企還能獲得新產品、cGMP水平的生產條件等,使自身的生產實力得到增強。南新公司總結自身的海外并購成功之道為:將自己的業務融入到對方的業務中去。
中國的藥品也可銷售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是附加值較低的原料藥;仿制藥制劑能夠打進國市市場上的少之又少。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上,中國也落后于印度,而且中國制藥企業打入世界市場,往往采用傳統的出口貿易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藥企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中國制藥業需要確立適合企業的國際化戰略,通過與最先進制藥企業的合作與競爭,帶動整個企業理念的發展、設備的更新以及產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應勇于亮劍
顯然,印度的制藥工業已有了較為完善的發展基礎,在國際醫藥市場上也占據著越來越多的份額。同時,由于印度在人才素質、科研能力以及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已成為我國制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勁對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于中國制藥企業而言,印度既是對手,又是老師。印度制藥企業的成功是一筆寶貴的經驗財富,值得中國藥企深入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超越。
“除了加強自主研發實力,努力提升產品質量外,中國藥品走向世界是沒有捷徑的。”東陽光研究院副院長陳燕桂表示,“中國制藥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勝出,應該勇于亮劍,敢于向跨國制藥強企叫板,敢于迎接挑戰。”
誠然,中國制藥業發展始終離不開與國際制藥強國的競爭,同時還要和印度這樣的后起之秀角力。我們應了解自身特點,有準確的發展定位。只有勇于接受挑戰,才能在國際藥業版圖上圈出屬于自己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