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16 0:00:00 來源:
未知
在臺灣眼科專家叫停激光手術后,昨日國內眼科連鎖龍頭愛爾眼科(300015)的股價立馬下挫,最大跌幅達到4.63%.盡管收盤時股價的跌幅不到3%,不過昨日愛爾眼科放出的成交量卻是之前的9倍多!
愛爾眼科也于昨日晚間發布公告澄清此事,稱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是一種相當安全、成熟的手術。對此,天相投資分析師彭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愛爾眼科肯定受此影響,股價表現低迷。
激光手術風險遭質疑
據彭曉介紹,愛爾眼科最核心的業務就是準分子激光手術和白內障手術,2011年上半年收入1.94億元和1.06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3.24%和18.16%.而從2006年到2010年,公司準分子激光手術量由15227例增加到41880例,且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選擇高端飛秒激光手術的比例逐年增加。與此同時,2011年上半年準分子激光手術的平均價格也已經提高到8068.84元/例。
而在這一背景下,臺灣地區最早引進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的蔡瑞芳卻表示,今后不再做此手術。因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接受雷射(LASIK)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研判可能和當年動刀后角膜瓣發炎有關。
愛爾眼科澄清稱,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即使是美國每年也有近百萬人接受該項手術,而且開放飛行員也接受這項手術,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也都不禁止該項手術。與此同時,愛爾眼科還引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官方網站提供的臨床試驗數據說明LASIK是有效的。數據顯示,LASIK術后累積不良事件率非常低,僅約0.6%.
愛爾眼科認為,有極個別手術失敗患者出現并發癥可能是病人本身有白內障、青光眼和視網膜等問題。有的患者手術后視力恢復不佳,可能是社會上的個別醫院和醫生未嚴格篩選病人所致。愛爾眼科稱,激光治療近視的手術本身是安全的,其手術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手術醫師對手術的掌握程度、患者適應性的選擇和設備性能的好壞等。
愛爾眼科稱,臺灣某醫師認為準分子手術不安全的說法僅代表他個人見解,而且缺乏可靠的證據。另外臺灣衛生部門否定了該醫師的說法,并表示臺灣不會禁止激光近視矯正手術。
不過,一位姓劉的投資者看到此消息后就向記者表示:“盡管自己已經近視了多年,但當初并不愿意做眼科手術,因為該種激光手術就是將視網膜弄薄,然后再怎么矯正一下,以后如果受到撞擊,做過手術的視網膜要比原來的更脆弱。”這位投資者也疑問,如果這種手術這么好,為什么做手術的醫生、專家還還要帶眼鏡?
短期股價或受沖擊
實際上,在該消息出來后,愛爾眼科股價昨日就受到波動,且成交量大幅放大,說明有資金受到該消息而出逃。但是業內人士則普遍認為,目前愛爾眼科業績增長勢頭良好,如果短期暴跌,那么就必須要從行業角度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說法。比如以后的激光視力矯正手術不能再做了,如果從學術角度不能完全確定,它的下跌對個股本身的影響,目前看來不是特別大。
不過在消息面上,昨日記者注意到,昨日又報道稱,英國近視激光手術患者后遺癥案例增多。
對此,彭曉認為,其實任何手術都是有風險的,但說眼科激光手術有并發癥,還需要真正實實的病例數據來說話。“實際上,最開始眼科技術在國內得到風靡,就是因為手術方便、快捷,給人有安全性,但是說起來眼科手術的發展歷史還很短,因此在成熟度上確實需要時間來觀察手術后是否有并發癥等情況。”
總體而言,彭曉認為,公司股價確實存在短期利空消息的影響,出現下跌的可能性極大,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病例數據支持,醫學上也沒有明顯說該類手術不能做了,因此長期的影響并不能確定。
銀河證券高級投資顧問任承德認為,愛爾眼科從歷史角度來說,一直是績優股,連續三、四個季度來看,它的成長性非常好。所以像這樣的公司,其實內部有大量的長線資金在運作,所以長線的資金出不來,短線出不來,如果短期暴跌,那么就必須要從行業角度來說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說法,比如以后的激光視力矯正手術不能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