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7/7 13:37:18 來源:
未知
國內制藥企業新藥研發的差異化邏輯2012年07月05日09:42醫藥經濟報作者:馬飛
嘉賓:
侯惠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俞雄 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副院長
胡欣 衛生部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
殷曉進 先聲藥業副總裁
王晶翼 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錢晶 富達亞洲風險投資公司董事
創新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制藥企業的一種競爭態度,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的驅動下,談創新是一個古老而又時髦的話題。然而,在第47屆全國新特藥會上,有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在這樣的全國展會上,參展企業摩肩接踵,可是記者真正見到的新藥品種卻有限,這背后實際上流露出我國藥物創新的發展現實,產品創新越來越難引起產業界的廣泛思考。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藥品注冊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內企業申報1.1類化學藥情況反映了企業對未來市場的研判,主要仍然以跟蹤創新為主。那么,中國的新藥研發路在何方?讓我們一起來分享權威專家的觀點和對行業的剖析。
創新方向在哪
《醫藥經濟報》:目前,創新已成為不少藥企融入骨子里的發展邏輯,不同的企業選擇的路徑各有千秋。而且,目前國內的藥品創新很多都是由“海歸”領銜,這樣也形成了各具風格的創新模式。能否談談你們是怎么做創新的,品種選擇上是怎么考慮的?
侯惠民:我今天談到的是關于藥物的制劑創新和創業。說實在的,在平時的研究中,我的研究團隊制造了紫杉醇前列地爾脂質體生產線、注射微球的中試生產設備、透皮貼片的涂布、分切、包裝生產線等項目。我認為,藥代和藥效的檢測是新劑型研究的手段和眼睛,制劑的包裝不僅保證了藥品的安全穩定,使患者服用方便,還是產生新劑型的一個方面。研發新制劑對治療疾病意義很大:它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減少藥物用量;減少給藥次數,提高患者的順應性;增加給藥方式,從注射到口服、透皮、吸引等方式。不過,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靶向輸送藥物方面尚未取得明顯的突破;中藥劑型研究尚不深入;大分子、多肽、蛋白、疫苗等制劑研究剛起步,這是我們下一步需要攻堅的地方。
殷曉進:有一個好的發展創新戰略是很重要的,先聲這幾年有7個專利藥和一個創新藥獲得批準,但是7個專利藥中其實只有2個藥是真正自主研發的,5個藥都是通過合作,特別是國際合作來完成的。國家鼓勵創新,但不鼓勵與現有藥品相比沒有特別優勢的創新,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本土企業應該要走一些新的路子,源頭性的創新在歐美,很多中小公司,甚至是大公司手上都有很多新的符合國際鼓勵標準的新產品,me-better甚至me-new,我們實際上可以通過中國低研發成本、臨床研究相對有優勢,和歐美的中小公司甚至是大公司合作,先聲和這類企業合作的第一個全新靶點的藥品研究已經取得成功,現在已申報注冊申請。
王晶翼:就我個人來說,我到齊魯制藥已經10年。回國以后,我經歷了中國藥品創新大變化的全過程,很有感觸。
上一頁123下一頁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