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8/4 13:23:26 來源:
未知
現今的計算機都擅長執行“多任務”,很多年輕人也都喜歡一心多用,生活離不開手機,上網一定掛著多個頁面,邊聽著課邊刷微博;除了多任務處理,很多人還喜歡“多路傳輸”,任務A做一會兒,然后切換到任務B,然后再切換到任務C,而且很多人樂此不疲。近期,美國《健康》雜志最近載文稱,“多管齊下”將會傷害大腦。美國密歇根大學大腦認知與行為實驗室專家表示,多項研究認為,人類大腦總是在不同任務之間不斷切換,無法實現多項任務同時完成,大腦其實并不是一個多任務處理器。“一心多用”,不但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讓你覺得自己變笨了,啥都記不住。
為什么說大腦不是“多任務處理器”?
國外研究表明,多任務進程下,工作效率顯著降低
看一看你的電腦,瀏覽器開了幾個頁面,再看看自己的工作狀態,發著郵件、聽著音樂、間或刷一下微博,有時間再看看淘寶上有什么新貨到了,你可能覺得同時處理幾個任務效率高。但有的時候,卻可能經常會覺得力不從心,比如幾個社交網站設了不同的密碼,但要到用的時候卻怎么都想不起來;手機上設各種備忘錄鬧鐘做提醒;話到嘴邊卻又忘記說了。
國外已經有研究認為,“一心多用”并非大腦的能力,人類大腦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很差,如果讓多項任務同時進行的時候,每項任務的進程都會大大減速,工作效率會顯著降低。
南京腦科醫院心理科林萬貴博士告訴記者,人大腦的潛力是無限的,有很強的學習和適應的能力,但是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時,特別是在任務性質不同的情況下,也就是給大腦施加壓力。
但林萬貴解釋說,當然這也和任務的性質差別有關,白領平時一邊發郵件,一邊聽音樂,上網再看看視頻。可能一個精彩的視頻讓你新潮澎湃,但是馬上讓你重新寫郵件,就會感到注意力難以轉移。
人為什么能同時做多項任務?
因為有的任務已經成為一種“自動化程序”
那我們為什么又能同時幾件事一塊做? 林萬貴博士解釋說,人的知識系統包括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中有一種叫做“自動化程序”,一般不用施加有意的影響,在啟用它們時人幾乎毫無意識,比如騎自行車、溜冰等,這種知識技能性強,你在學習它的時候可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但是一旦掌握后,它與您的大腦就會建立一條穩定的神經通路,日后操作起來就非常輕松、比如騎自行車,你幾乎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能駕馭。
而陳述性知識,是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能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但是這個對注意力的要求高,比如背演講稿,你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準備,但是之后遺忘得也比較快。
人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或者一邊看導航儀,對于開車熟練的人來說,開車可能已經成為了一種“自動化程序”,但是如果此時接電話或看導航儀,大腦就會自動切換到打電話等更復雜的任務上,注意力也發生了轉移。但是一旦前方路況出現變化,大腦來不及切換到開車上,就容易出現危險。
為什么有的人就喜歡“一心多用”?
執行多任務有時會讓人覺得情緒高漲
讓我猜猜,你現在瀏覽器開了幾個窗口,四個,還是五個?很多白領感覺到,自己單單干一件事情容易有倦怠感,一定要“多任務”處理,反復轉移注意力,人才能興奮起來。除了同時處理多任務,人們還喜歡“多路傳輸”這是一個工程學術語,比喻任務A做一會兒,然后切換到任務B,然后再切換到任務C……最后又切換回任務A。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專家曾經研究發現,執行多任務讓人感覺很爽很有效率,經常令人情緒高漲。斯坦福心理學研究小組也發表過文章,猜測是因為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大腦負責“探索”的特定區域會因受到刺激行為給予獎勵,所以有些人需要經常地處理多任務。
“多任務處理”+“多路傳輸”有什么害處?
長期壓力激素刺激,將會影響學習和記憶功能
其實在幾個任務之間切換是對大腦短時記憶的考驗。果殼網“心事鑒定組”撰文說,“當你開始做報表時血液迅速涌向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前壁,于是大腦的執行網絡被激活,你開始進入寫報表的狀態。這時系統提示你收到了一封客戶的郵件,這時大腦需要脫離寫報表模式,喚起郵件模式,提示大腦將注意力轉向郵件,并調動郵件相關的記憶。當你回復完郵件,重新將注意力轉回報表時,以上過程還要再重復一遍。”所以你現在知道為什么總是問自己:“咦,我剛才做到哪了?”
經常“一心多用”,你的大腦可謂是“壓力山大”,南京腦科醫院心理科林萬貴博士說,大腦主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對皮質醇這樣的壓力激素非常敏感。“比如戰場上士兵,長期處于應激的狀態下,對其大腦的損害是潛在且永久的。”
國外研究人員對一組老人的皮質醇含量進行了3至6年以上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如果老年人的皮質醇含量持續很高,那么記憶力測試的表現就會比皮質醇含量中、低程度的人要差;此外,老年人長期暴露在高皮質醇含量之下,腦中的海馬部分平均會小14%。而海馬正是掌管腦中負責學習與記憶的部分。
專家支招
如何保養我們的大腦
睡眠
可以保存和鞏固記憶
睡眠使大腦進入相對靜止狀態,大腦是通過睡眠來恢復疲勞的。科學家早已認識到,睡眠和記憶之間具有復雜的關聯。睡眠不僅對保存和鞏固記憶產生影響,而且也會為新的記憶預留空間。
在正常人的一個睡眠過程中,有快速動眼睡眠和非快速動眼睡眠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會交替出現。兒童時期的快速動眼睡眠占整個睡眠的比例很高,新生兒的快速動眼睡眠可占50%,而這一階段也是人的大腦發育基本完成的階段。
“很多人常說,天大的事情,睡一覺就好了,其實這是有道理的。”林萬貴說,睡眠能緩解焦慮,從潛意識層面,幫助處理內心的沖突;另外從心理學的層面,睡眠還能夠幫助滿足現實中難以完成的愿望。
運動
增加大腦血供緩解壓力
那些腦力工作者,他們的大腦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氧氣和葡萄糖。南京腦科醫院心理科林萬貴博士指出,運動增加腦血流量,工作再忙也應該抽出時間運動,以提高用腦效率。同時運動還能改善大腦神經遞質的代謝,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生長。
除了負責認知和思維外,大腦也是產生情緒的器官,“所以人們常說運動完了,出一身汗,情緒也好了。”林萬貴博士說,所以說運動可以改善情緒,緩解焦慮。
除了慢跑、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爬山等規律的有氧運動外,還可以結合有一定技巧性的復雜運動,包括球類、舞蹈等,它們需要身體多個部位協調配合,有助于鍛煉大腦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