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8/11 14:55:20 來源:
未知
偏居于北京市機場附近北皋村的東方綜合養老院,午休剛剛結束,偌大的院子里老人們紛紛出來活動。
在兩人一間的標準間里,記者見到了李阿姨。今年70歲的李阿姨獨自一人從湖南來到北京,在這里,她開始了不一樣的晚年生活。
鄉音未改的李阿姨十分開朗,侃侃而談。在湖南老家,李阿姨的子女紛紛成家,連孫女也已組建了自己的家庭。11年來,李阿姨都由家中的保姆照料,但老伴去世后她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渴望融入集體生活的她選擇只身來到這家位于北京的養老院。對于養老院的生活,李阿姨連連說“好溫暖”。
按照聯合國標準,一國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數量的10%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我國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1.69億,占總人口的12%,早在2000年就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而這一數據還在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國80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1億。
中國社科院勞動所所長蔡窻表示,未來中國的老年人口總量將成為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會是世界第一。養老,無疑是中國即將承受之重;隨之而來的養老需求,則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市場藍海。
負債三千萬的喬秀珍
六十歲的喬秀珍有些激動。就在這天早上,她剛剛得知養老院的用地許可批下來了。一紙通知為背了13年“違章建筑”的養老院正了名,也讓自己多年的辛苦有了交待。
上世紀八十年代,喬秀珍在北京市朝陽區東直門外創辦了一所臨終關懷醫院,在當時,國人對“臨終”這兩個敏感的字眼還很難以平常心接受。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醫院規模逐漸擴大,喬秀珍也積累了一些財富。
在十幾年的辦院過程中,喬秀珍意識到,隨著社會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逐漸增多,而子女們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家里的老人,老齡人口逐漸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壓力。喬秀珍想,一定要讓這些辛苦了一輩子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于是她決心創辦一所民營養老院。
隨后,喬秀珍把十幾年的積蓄悉數投入到養老院的建設之中,甚至不惜變賣住房和舉債。1997年5月8日,在長時間的籌備下,北京市朝陽區東方綜合養老院試運營,并迎來了第一批老人。
幾年下來,入住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在床位不斷緊張的情況下,2004年東方綜合養老院分院落成。分院建成后,養老院的總占地面積達到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床位共計2500余張,投資共計8000萬元,成為北京市區最大的民營養老院。
投入是巨大的,回報卻很微薄,每位老人每月住院費用大概在1000-2000元。喬秀珍坦言,巨額資金的投入令自己負債累累,而按國家規定,養老院作為公益事業不能進行抵押貸款,一切資金只能自籌。
從建院開始,喬秀珍就習慣了推著推車,手持瓦刀,去撿磚頭的生活。“送到家里的磚是四毛八,自己去拉是一毛二”,喬秀珍把帳算得很清楚。
而這幾年,喬秀珍開始在日常開銷上精打細算起來,“現在菜越來越貴,大白菜1塊5一斤,黃瓜2塊錢一斤”,夏天兩三點鐘、冬天五六點鐘,只有每天早晨這個時間段在蔬菜批發市場才能買到新鮮實惠的菜,而這個作息時間已被喬秀珍堅持了多年。
即便如此,喬秀珍如今還背負三千多萬的欠債,為了解決困難,喬秀珍想了許多辦法,包括向住院的老人借錢。
“比如一個老人送到這來,家里有三四十萬閑置資金,我們可以利用這筆錢。當然也不是白用,這些老人在這里吃住是不要錢的”,喬秀珍補充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2010年末,分管民政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及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來到養老院視察。在那一次長時間的會面中,喬秀珍感受到了來自體制內的對于民營養老機構的關心和支持。
在民營養老機構中,喬秀珍算得上先行者,而她和她的養老院似乎也成為大量民營養老院的命運縮影。
民資養老呼之欲出
從本世紀初開始,伴隨著經濟發展,養老院的建設開始向社會轉移,調動了一大批民間資金的熱情。
然而,在熱情的背后,也暗藏種種無奈。創業過程中倍感壓力的不止喬秀珍一人,人才缺乏、投入大、贏利低、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成為民營養老院發展的最大掣肘。
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總計38060個,床位266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11萬人。按照國際上5%的老年人要利用機構養老的經驗,中國至少需要800多萬張床位,但現在缺口卻達540萬張。
民間資金進入養老產業,顯然不是單純為了回報社會,自負盈虧也是其必須考慮的問題。據測算,民營養老機構一張床位的成本大約在10-15萬元,入住率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收入。
北京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北京養老床位總數為71589張,養老機構386家。“十二五”期間,養老床位將增加5萬張,總數達到12萬。到2020年,全市養老床位將增加到16萬至18萬張。
按照規劃,未來北京市的養老機構將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控制”的格局分布,各占30%、60%、10%的比例。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劉之強認為,對老人最大的善待是能讓他們享受快樂感、具備安全感、消除孤獨感。而養老社區比獨居養老、家庭養老更好地具備了讓老人享受生活的這些要素。
機遇與挑戰并存
劉之強表示,目前機構養老人數只占所有養老模式的1%到2%。中國大陸養老服務創造的需求價值應在3萬億元以上,未來若沒有5000億以上與養老相關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入,是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的。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了相同觀點,“精神、醫療和物質需求,對于老人而言,精神是第一位的”,他認為,應當通過政府及社會機構的各方調節,使老人從家里走出來,參與各種各樣豐富的社會活動,才能達到社會化養老的目的。
2009年年初,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9064”養老服務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北京現有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8.2%,遠高于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由此,北京的社會化養老狀況亦成為我國社會化養老建設的一個縮影,對于許多民營資本來說,養老產業的“藍海”正在逐漸打開,但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一位副局長對“養老產業”這一表述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產業意味著創造經濟效應,而養老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公益事業。
這位副局長表示,“我們現在用的是養老服務‘事業’這個詞,但早晚要向養老服務產業發展,這是必然趨勢,但是這個趨勢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應該說得有10至20年的奮斗”。
“從傳統的家庭養老向以社會力量為主的養老方式轉化,是中國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民間資本參與是緩解養老床位緊缺的重要手段。”在今年年初,北京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提出,北京將出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的政策,其中要求,每建一張社會辦公益性養老床位,政府會補助8000-16000元;每張床位每月的補助由過去的100-200元提高到200-300元。
這樣的消息對于和喬秀珍一樣的民營養老院經營者而言是一個喜訊,然而政策的落實依然有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