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個藥品上市之后,獲得國家醫保跟美國藥品上市獲得相對應的醫保覆蓋會差8年至11年的時間。”IMS中國區域咨詢業務的負責人張猛上周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對中國新藥上市速度慢的遺憾。
美國新藥流程半年可走完
“在藥品的注冊階段,由于人力資源和流程限制等原因,中國新藥上市平均比其他國家晚4年至5年。”張猛表示,而在注冊完成后,由于我國的新藥市場準入流程存在諸多的門檻,這包括備案采購的機制,藥事委員會召開周期的不確定性,醫保目錄更新慢等因素,中國患者獲得可報銷的新藥平均比美國晚8年的時間。
張猛表示,雖然世界各國/地區的新藥準入通常都需要通過國家監管部門審批(一些國家包括報銷目錄審批)、藥品采購以及臨床使用幾個環節來完成從生產廠家到患者手中的完整應用流程,但這個過程在多數國家和地區通常會在一年以內完成,更有較為完善成熟市場如美國能夠在半年之內完成。
23款新藥未在華上市使用
新藥上市速度慢或將使得中國患者無法及時獲得最新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來控制病情,而據張猛表述,“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整個人均壽命提高了將近兩年,其中新藥的貢獻占了0.8年,也就是將近40%的貢獻。”
“新藥還帶來了相當的經濟效益,并降低了社會的整體醫療開支。一項對20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成員國心血管患者住院費用的研究發現,1995年至2004年間,新藥的臨床應用使得人均住院費用下降89美元。”張猛進一步表述新藥的意義。
而除了患者的病情受到影響外,市場準入環境的不完善同時也削弱了中國醫藥產業創新的動力。“因為專利藥品的開發需要很長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但在中國,卻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以補償前期的研發成本。”張猛如是解釋。
張猛稱,“中國藥品市場準入的復雜性,對創新藥物在中國的發展造成了顯著的影響。”
據IMS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在中國銷售排名前10位的治療領域中,銷售金額最高的藥物均為在中國市場上銷售長達10年之久的藥品。在全球銷量排名前100位的新藥中,有23個產品在中國沒有銷售,而本土制藥企業研發的創新藥物在招標、醫保等方面同樣面臨多種挑戰。
責任編輯:張弛
免責聲明:凡注明來源本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您可能還會關注的
十大評選人物訪談熱點事件更多>>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