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紐約東區聯邦法院對VC反壟斷案做出一審判決,判處河北維爾康制藥有限公司和華北制藥集團公司賠償1.533億美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
國家商務部、中國醫藥
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及華北制藥集團均認為,案件審理結果是不公正和不恰當的,并表示將支持相關企業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作為中國原料藥出口的重要品種,VC曾經輝煌一時,相關企業曾被列入“四大家族”。雖然華藥集團繼續提出上訴,該案件的終審時間和結果仍是未知數,但VC產品的衰落已成定局。而讓人擔憂的是,如VC一樣的中國傳統大宗原料藥出口的境遇全然如此,一些曾經的大宗原料藥“家族”,均在經歷從強盛到沒落的旅程。
在此當口,“家族”們最終是否能再次崛起,成為業內普遍關注的話題。
VC之殤
對于上述案件,商務部、醫保商會及華北制藥集團均發表聲明,華藥集團從未從事過VC產品的生產、銷售等經營業務,也不是中國醫保商會VC分會會員,并且從未參加過與本案有關的所謂操控VC產品價格的任何活動;美國法院及陪審團將其列為被告并給予巨額懲罰,是毫無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的。
華北制藥集團法律事務部部長張廷德對此表示,根據美國相關法律程序,公司正在準備動議,要求變更、更改,甚至完全撤銷這個判決,準備向法院遞交。
VC曾為我國醫藥原料出口創匯主要品種,最高價達到112元/千克,目前僅為16元/千克左右。一方面,國內實際產能達到25萬噸,全球總需求僅在10萬噸左右,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相互壓價,惡性競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5年針對中國的VC反壟斷案由美方企業提起,涉及東北制藥、維爾康制藥、維生藥業及中國制藥集團等,2012年11月開始審理。其中,江山制藥等通過支付數千萬美金達成了和解。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商務部和醫保商會等部門和組織的協調下,最終判決仍將存在較大未知數。
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VC產品被“做爛”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據記者了解,相關廠家即使面臨當前的“外患”,其“內斗”的決心絲毫沒有改變。
更悲催的是,VC僅僅是當下大宗原料藥出口的代表之一,企業維護價格遭遇反壟斷調查,降低銷售價格又遭遇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這成為當下大宗原料藥的共同遭遇。
“家族”囧途
曾幾何時,中國大宗原料藥出口是帶動整個醫藥行業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的頭號功臣,“家族”一詞被作為榮耀冠于龍頭企業身上,青霉素工業鹽、維生素、解熱鎮痛類原料藥等一批產品甚至成為中國制藥工業的代名詞,曾經的高位行情也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這一切均風光不再。
“現在還有幾萬噸級別的新VC項目上馬,國家禁了這么多年,地方政府仍在批準,本來在國際已經很有話語權的好產品,就是因為產能嚴重過剩和惡性競爭,都在虧損賣,還要遭遇反壟斷反傾銷調查。”對于VC等大宗原料藥當前的境地,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張明禹深感可惜,“外戰外行、內戰內行,中國制藥企業維護民族制藥工業在全球地位的誠信、信心和決心都不夠。”
然而,讓曾掌管大型國有制藥集團的張明禹更為惋惜的是,大家都知道需要轉型,知道怎么走,甚至已經在路上了,但是因為環境、機制體制的原因,轉型之路還是如此漫長,時間更難料定。
近年來,哈藥、華藥、石藥這些“家族”成員都已經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并且開始邁步。然而,多年過去,盡管結構有所改觀,但根本性并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變。
“轉型太慢了。”張明禹說,原有的大宗原料藥生產商,很多都是大型國有企業,機制體制的限制、決策人的思維方式和當今市場環境,是影響轉型的最關鍵原因。
大型傳統原料藥生產廠家的轉型之路無非兩條:一是往產品下游發展,發展仿制藥;二是根據
疾病譜和市場變化,發展創新藥。
前者慢人一步,依據自身扎實的原料基礎和產業鏈條優勢,以產能和成本優勢在仿制藥領域拓展品牌;后者是跨越式發展,希望用創新藥的開發實現“彎道超車”。但兩者都非易事。
大型國企從生產原料藥轉型到生產仿制藥容易,但是仿制藥市場的開拓,尤其是以大宗原料生產出來的“大路貨”,需要十分有力的市場推廣隊伍。并且這些仿制藥市場本身已經相對產能過剩,產品市場競爭格局相對穩定。
對國企而言,相比仿制藥的困境,創新藥物的開發存在體制、機制難題。“國企老板并不知道3年之后自己在哪里。”這句話也許是最好的解釋。國企老板的任命機制和考核機制,以及新藥開發周期長、資金多、風險大的特征,決定了大宗原料藥企業決策者不愿意進行新藥創新。
而事實上,第一條路正是當前大多數企業老板的選擇。
“跳不出思維模式,國有大型原料藥企業的轉型之路就依舊無比艱難。”張明禹說,當前是他們轉型升級的最佳時機,抓住搬遷換廠的機遇,換個思路,會是更好的選擇。
同時,張明禹也提議,政府要嚴格限制產品盲目擴產;加大
醫藥原料環保問題的懲治力度,強化懲罰措施;對大型原料藥廠在搬遷、創新和綠色環保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比如給予貸款等。
VC僅僅是當下大宗原料藥出口的代表之一,
企業維護價格遭遇反壟斷調查,降低銷售價格又遭遇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這成為當下大宗原料藥的共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