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和平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南營門大隊開展醫療小廣告專項治理。圖為城管執法人員在清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圍墻上的違法廣告。
辨別虛假醫療廣告,需要理性和常識。心存僥幸,輕信所謂“神奇療效”,難免上當受騙
“3個月拿下高血壓,一輩子不用吃降壓藥,就像治感冒一樣簡單。治一個好一個,不會出現無效的情況……治不好,我告老還鄉。”這是某電視臺的一則廣告。畫面中的“神醫”是由演員扮演的,他們信誓旦旦地向消費者兜售假藥。
家住黑龍江雞西市的陳秀玲,其母患糖尿病10年了,每天早晚注射胰島素,病情控制得還不錯。今年2月,老人看到多家電視臺都在反復播出某品牌“降糖茶”廣告,該產品聲稱“對糖尿病有保健和改善效果”。架不住廣告反復“轟炸”,老人心動了。
喝了“降糖茶”,老人忽然離世,讓陳女士開始懷疑“降糖茶”。這款產品沒有食品批號,不是食品;也沒有“國藥準字”標記,不是
藥品;更沒有保健品批號,當然也不是保健品。
從生產廠家到銷售熱線,越問越不知道該向誰討說法。陳女士表示,面對艱難的維權和取證,只希望盡快有監管部門介入,制止虛假
醫藥廣告的播出,讓悲劇不再發生。
虛假醫療廣告主要面向慢性病患者,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皮膚病、癌癥居多,尤其是無法根治但也不直接致命的疾病。這些疾病都需要長期服藥、長期治療,患者往往缺乏信心,而虛假廣告正是利用了患者希望速成的心理。
中國醫院協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有關人員調查統計顯示,虛假醫藥廣告有“十大欺騙用詞”:權威認證、根治、見效快、無效退款、低成本、新療法、保密配方、大量臨床驗證、幾十年研發、無副作用。
丁香園網站總結出虛假醫療廣告的特點:針對人群為慢性病、隱私性疾病患者;極具夸張性的口號,如“不打針,不吃藥,不開刀,不流血”,N天搞定神奇派;演員冒充專家,群眾當托兒現身說法;充斥著“大師”、“老中醫”、“老軍醫”、“祖傳”、“秘方”、“偏方”、“失傳”等詞匯。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指出,辨別虛假醫療廣告,需要理性和常識。要擦亮雙眼,而不能聽信忽悠。心存僥幸,輕信所謂“神奇療效”,難免上當受騙。治病不是神話故事,沒有所謂“神奇”,即便是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也不敢打包票。
莊一強介紹,開展“#隨手拍#虛假醫療廣告”活動,目的是喚醒更多的患者不要上當受騙,并引起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第一步是網友隨手拍疑似的虛假醫療廣告,第二步是通過微博轉發,第三步是有關專家鑒定。這樣就可以把網友發動起來,讓患者或是虛假醫療廣告的受害者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