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季度,共監測到虛假違法中醫醫療信息739條次。其中,99%以上為變相廣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王煉在該局日前在京召開的中醫醫療廣告監測工作新聞通氣會上說。
據介紹,2008年以來至2012年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通過監測共發現虛假違法中醫醫療廣告9914條,全國共警告、批評教育及處罰醫療機構534家,撤銷中醫《醫療廣告審查證明》82家,停業整頓324家,吊銷143家醫療機構相關涉案診療科目,取締13家。此外,針對互聯網有關中醫網站進行監測,鎖定了17批虛假網站名單,670家網站被相關部門關閉。王煉表示,通過嚴格整治,與前幾年相比,虛假違法中醫醫療廣告的數量有了明顯的下降。
但是從監測結果來看,虛假違法廣告的發布又出現了一個新動向:“由以前經過審批的有醫療廣告審查證明的真正的廣告,轉變為一種變相廣告。這些變相廣告大多以新聞報道、講座、講壇等方式來發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副司長麻穎說,這種變相廣告以新聞報道的形式,介紹治療方法或是專家、技術,有的以專門的版面連篇累牘,還包括病例、照片和各種獲獎的宣傳等。變相廣告繞過了管理部門的監管,以新聞、資訊等形式出現,給人的感覺不是廣告,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危害性。
麻穎總結了虛假違法中醫藥廣告的八個特征:一是機構顯赫,專家權威。把醫療機構夸大成“衛生部××局”、“××機關下屬單位”等,所謂專家通常是“政府津貼獲得者”、“獲得國際大獎”等,以騙取患者的信任。二是講專治善治疑難病癥。虛假醫療廣告的重點通常放在疑難病、多發病和老年病的治療上,因為這類疾病患者群體較大,疾病的治療確實有一定難度。三是介紹療效。通常有“療效確切”,“××天治愈、無效退款”等承諾性語言。四是廣告語言夸張、絕對,聲稱“多少天治愈,多少天可以不吃降糖藥、降壓藥”等情況比較普遍。五是宣傳中醫醫療機構的時候,通常號稱“技術領先,方法獨特”,并混以“納米技術、基因、多靶點”等前沿技術詞匯,以及中醫“雙向調節”,“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等語言。六是花樣翻新,規避監管。不直接做廣告,而是通過采取講座、講壇、健康咨詢等欄目的形式來發布虛假信息,以規避檢查。七是以解放軍、武警的醫療機構名義發布廣告,用中醫藥科研單位、學術機構、醫療機構的專家、醫生及患者的名義做形象證明。八是在報紙、刊物上做一個很小、很不顯眼的廣告,留下網址,然后在網上進行配合。打開網址以后,可見各種轟炸式的宣傳,而且多以患者的名義、網友的名義對療效進行肯定,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