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據《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試行)》,低價藥品和臨床必須且采購困難品種屬政府定價的,以政府最高零售價扣除最新順加差率后的價格作為入市價;入市價即為交易價,不競價、不議價,由醫療機構直接遴選生產廠家和品規,實行網上交易。
“我們的機構面臨改革,可能很快就要撤銷。”6月6日,廣東省藥品集中采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醫藥采購平臺)一名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取代該平臺的或是傳言中的“廣東藥交所”。有消息稱,廣東省衛生廳已經與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和國家藥監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簽訂承辦廣東藥交所的協議,這意味著廣東一直以來聲稱要建立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最終浮出水面。
而此前的廣東藥品交易新規征求意見(以下簡稱新規)也引發了醫藥界的一場大地震。新規不但引發了5月20日滬深兩市醫藥板塊“熊”冠全市,更是迅速召來醫藥巨頭與幾大行業協會的激烈抨擊,并上書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呼吁對新規進行“根本性修改”。
但廣東推行醫藥新政的決心似乎并未動搖,其回應甚至有些“針尖對麥芒”。“我們會聽取企業的意見,肯定有一些調整,但大的框架不會變。”廣東省衛生廳一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向藥價虛高開火
5月17日,廣東省衛生廳在其網上掛出了《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等5個醫藥交易新政征求意見的文件,旋即引來醫藥行業大地震。5月20日,文件公布后首個開市日,上市公司整個醫藥板塊跌幅達到2.25%“熊”冠滬深兩市。
根據《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試行)》,低價藥品和臨床必須且采購困難品種屬政府定價的,以政府最高零售價扣除最新順加差率后的價格作為入市價;入市價即為交易價,不競價、不議價,由醫療機構直接遴選生產廠家和品規,實行網上交易。
“根據規定,每次報價結束后,交易平臺自動提示每個廠家的報價名次,但廠家只能看到本廠家的名次,加上‘報價最低的為交易品種’這一規定,迫使廠家為了中標自覺主動地降價。”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對外公開指稱,廣東的交易新規是一種“以降低藥價為目的”的網上交易,“唯低價是取”依舊是核心做法。
6月6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向媒體證實:6月初,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中藥協會、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等5家醫藥行業協會聯合向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衛計委、藥監總局,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時遞交了一份建議文件,呼吁廣東對新規進行“根本性修改”。
這5家行業協會認為,廣東藥品交易新規是新形式的“唯低價是取”。基本藥物招標雖然采取了經濟技術標和商務標綜合評審,但經濟技術標只占10%權重,價格占90%,基本上仍是最低價者中標。據悉,除“唯低價是取”外,藥品質量層次劃分、競價頻次、劑型合并競價、低價藥界定等亦是五大協會質疑的焦點。
廣東某二甲醫院院長對記者表示,廣東的藥品交易新規無疑比現有的方案要好,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藥價虛高的現象,“醫生回扣”的操作空間也將大大壓縮。“之所以遭到藥企的反對,是因為挑戰了行業的潛規則,這些藥企已經習慣了過去的經營模式,新的規則可能會給行業格局帶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