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4月1日刊發《兒科醫師荒,誰來給孩子看病?》專題報道,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記者近日就問題解決之道進一步采訪,相關專家表示:要解決我國兒科醫師短缺的現狀,必須多管齊下,一攬子解決,不僅要探索建立一個吸引人的崗位體制,在培養人才上兼顧質與量,還要建立起醫院合理的就診模式,特別在兒科醫師的培養上,也應該分出層次,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向基層傾斜。
應建立吸引人的崗位體制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醫學院校沒有兒科專業。1998年,教育部調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后,兒科專業停止招生。但為了解決兒科醫師缺乏,近年來恢復兒科專業的呼聲很高,部分院校已經在嘗試恢復工作。
不過,在兒科一線工作20多年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認為,就算現在高校重新招收“臨床醫學兒科專業方向”的學生,培養一位合格的兒科醫師一般需要8年(5年本科加3年住院醫師培訓)的時間,也不能馬上有效緩解兒科
人才荒的現狀。另外,這樣的舉措也未觸及兒科發展危機的根源——人才流失。如果兒科醫師不能成為一個可以吸引人才的崗位,即使設立了兒科專業,有畢業生走上了兒科醫師的崗位,但最終還會因為“風險高、工作累、收入低”而離開,不僅8年來培養他們的國家投入和個人投入打了水漂,而且兒科仍然會在人才缺乏的寒流中瑟縮。“單單靠教育口設立專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國家要有一個一攬子的規劃,其中首先是建立起好的、吸引人的崗位體制。”他說。
那么,什么樣的崗位體制才能為兒科吸引來人才并留住人才呢?
待遇還是第一位的。“我們現在急需精細地測算醫務人員的勞動定價。從國家層面講,我們的醫療體制改革一定要觸及醫務人員的勞動定價,讓他們的付出與收入成正比。如果按目前的醫院以
藥品加成和高新技術引進應用為主要生存來源,兒科是沒有優勢的。因為患兒需要醫護人員更多的關照,更多的個人勞動,病人越多越辛苦,而相應的回報反而越少,醫護人員個人價值難以體現,結果自然就是吸引不來人,也難留住人。兒科醫師荒的問題,看似是兒科的問題,其實本質是醫療體制的問題,只不過因為兒科人才太缺乏,看病困難的問題突出,被大家單獨拿出來討論。兒科問題也不單獨是教育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從體制上解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說。
兒科人才培養要兼顧質與量
雖然現在醫學院校設立兒科專業要等8年后才能培養出第一批人才,但姜玉武認為,這一方法還是值得一試。“兒科醫師缺口太大,我國每千兒童約有0.26個兒科醫師,僅為美國的1/6,按照美國的兒童人口和兒科醫生的比例計算,我國兒科醫生的缺口達20萬以上。而目前的培養模式,以北大醫學部為例,一年畢業300個臨床醫學系學生,能有20人選擇兒科就不錯了,因此如果全國都采用這種方式培養兒科醫生,其增長就會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基于我國目前兒科醫生嚴重缺乏的特殊國情,現階段應該想辦法加快兒科醫生的培養,如果我們有50所醫學院校每年多招一個兒科系的50人班,即使有1/3人流失,那么8年后每年就會有近2000人加入到兒科醫生這個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