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由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清華大學、楊森制藥共同啟動的主題為“創新引領,共抗肝病”的公共健康日上,專家表示,乙肝和丙肝是我國目前較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雖然在母嬰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控制丙肝傳播、抗病毒藥物治療等方面,我國仍然面臨較大挑戰。
丙肝發病率上升,就診率低
盡管我國在病毒性肝炎控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在有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表示,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是要加強乙肝和丙肝的監測工作,發現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危險因素;其次是加強對乙肝病毒感染的母嬰阻斷,保護更多的新生兒;第三是探索成人、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開展成人乙肝疫苗接種。
據介紹,對于丙型肝炎,2006年的調查表明,我國一般人群的丙型肝炎抗原陽性率為0.43%,推算我國一般人群中約有540萬名丙肝病毒感染者。加上其他像艾滋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等高危人群,我國約有1000萬名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名譽主席莊輝院士說,在農村地區,丙肝的感染率較高;在醫院的傳播這幾年也有發生,特別是通過血液透析傳播,今年已經發生多起突發事件。他說,近幾年丙肝傳播的新動向就是血液透析和濫用毒品造成的傳播。
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預防丙型肝炎,但可以通過抗病毒藥物治愈。并不是所有患者需要治療,只有確診為血清HCV RNA陽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療,但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沒有被發現,被發現的患者也沒有完全進行抗病毒治療。2012年的報告顯示,到醫院就醫的患者只有20萬例。這些就醫的丙肝患者并沒有都進行抗病毒治療。莊輝院士說,對丙肝要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發展到肝硬化、肝癌。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竇曉光教授指出,在我國,原發性肝細胞癌絕大多數與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有關,如果沒有感染,那么發生肝細胞癌的幾率是非常低的。
在談到丙肝治療在中國的挑戰時,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魏來表示,除了公眾和非專科醫生對丙肝治療的認識不足外,由于丙肝的傳播途徑不斷變化,從而帶來了基因型的變化,因此在今后,丙肝的治療會更加復雜。
需進一步推動抗病毒治療
我國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還有很多,成年人當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仍然很高,這些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進行治療。魏來說,2004年3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制定了《慢性丙肝防治指南》;2005年12月,兩大學會又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這兩份指南徹底改變了我國對于乙肝和丙肝長久結局控制的局面,把疾病最根本的治療,即抗病毒治療放在了首位;并且通過多年宣傳,使抗病毒治療普及到每一位專科醫生。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友誼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賈繼東教授在介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時說,該指南最重要的貢獻是確立了抗病毒治療是關鍵,這是一個在今天看來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而這個理念的普及,對真正提高臨床療效,改善乙肝患者的病情起到了巨大作用。因為在這之前,我國治療乙肝沒有采用規范的治療方法,而是大量使用所謂的保肝藥物。實際上這類保肝藥應該稱為降酶藥物比較合適,它們可以使轉氨酶降低,但是對病毒沒有抑制作用。
為什么我們要強調抗病毒治療?賈繼東說,乙肝病毒感染后,醫生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是患者發生慢性肝炎,然后是肝硬化、肝癌。最近20年的研究證明,病毒的復制是驅動疾病進展的最重要的動力。如果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就可以使疾病得到緩解,使疾病進展受到阻斷。竇曉光也指出,在沒有抗病毒的藥物之前,國內外很多研究已經發現,病毒載量越高,疾病越容易進展。如果沒有干預,病毒載量高的患者,發生腫瘤的可能性相比查不到病毒的要高出很多倍。所以慢性乙肝的治療一定要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