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開放式手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歷程,而腹腔鏡技術問世僅僅20年,就已發展成為一種被人們廣為接受的醫療技術。那么,未來腹腔鏡技術會朝哪個方向進步呢?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教授對此表示:“單孔腹腔鏡手術、自然腔道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將使腹腔鏡技術更貼合手術微創化、美觀化的要求。”
醫學不懈地追求微創化
“腹腔鏡技術是近20年來一場重大的醫學技術革命。”張旭教授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辦的“2013年中歐聯合腹腔鏡及機器人大會”上說。
傳統開放式外科手術常常需要通過大切口來完成手術,切口越大,術野暴露得越好,但其結果是創傷大,并會帶來一些并發癥。而傳統腹腔鏡手術只需要在肚皮上打3~4個小孔,手術器械從不同的切口進入人體后形成穩定的三角關系并進行手術操作,從而可大大減少手術帶來的創傷。
張旭教授告訴記者,近年來,創傷更小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和自然腔道腹腔鏡手術成為兩項備受關注的新興微創技術。單孔腹腔鏡手術所用器械都是通過人體上的一個小孔進出操作;自然腔道手術則是經人體的自然孔道置入內鏡,通過切口經內鏡潛道置入手術器械實施手術,例如經女性陰道內鏡膽囊切除術等。這兩種技術的微創效果較以往的腹腔鏡手術更加顯著。此外,由于手術機器人的機械手比醫生的手纖細,它能夠在體內轉彎和進行一些細微操作,因此它可以實現更加精細的腹腔鏡手術。“可以說,單孔腹腔鏡手術、自然腔道腹腔鏡手術和機器人手術代表了微創技術的一些發展方向。”張旭教授表示。
手術器械研發面臨新課題
新興腹腔鏡技術的操作難度往往比傳統腹腔鏡技術更大,它們離成熟尚有一定距離。例如,在單孔腹腔鏡手術中,3個操作桿在一個通道內平行靠攏,活動范圍很小,常相互干擾,在進行大范圍游離操作時手術難度和風險都較大。自然腔道手術的縫合操作更加費時、費力,目前使用的軟性內鏡大多針對消化道特點設計,在腹腔內進行翻轉操作時,圖像的穩定性等會受到影響。因此,開發新的微創手術器械對于新興微創技術的成熟和廣泛開展十分必要。
近年來,有關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臨床醫生、研究機構都積極地研發新型手術器械,旨在使醫生在開展腹腔鏡手術時更加得心應手。其中,張旭教授與有關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共同設計出適用于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的持針器、分離鉗等醫療器械。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的研究團隊歷經6年研制出單孔三通道穿刺器、胸腹腔筋膜縫合器等手術裝置,這些器械可增強手術操作的靈活性和解決切口縫合不確切等問題。國外研究人員還嘗試采用微型機器人進行腹腔探查、活檢等簡單操作。我國專家預測,隨著微型機器人在人體腹腔內運動、導航、操作等技術難題的攻克,手術機器人可望真正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醫療技術產品。
“醫療領域的每一項創新成果都關系到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因此必須保證絕對安全。”在張旭教授看來,經過3~5年時間,醫學界或許就可以驗證出目前這些新興微創技術中的哪種技術才是真正適用的主流技術。目前,解放軍總醫院在單孔腹腔鏡技術、自然腔道腹腔鏡技術和機器人手術三個方面同時開展研究,力圖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微創技術。張旭教授還強調,國內亟需培養大量訓練有素的微創醫生,以便探索和推廣下一代微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