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無疑是當下行業最熱門的詞匯,是藥企對多元化發展、突破瓶頸的戰略考量。因大健康產品的差異性,加之新版GSP出臺,全面提升了企業經營的軟、硬件標準和要求,使得行業變革加劇,準入門檻提高。隨著醫改的繼續推進,零售藥店的平價模式無以為繼。種種原因使得藥企可能會拋棄原有的零售藥店,而去考慮商超、專賣店等特殊渠道。
要想在夾縫中求生,零售企業在戰略方面應做何調整?筆者就幾種有代表性的零售業態逐一分析。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管理中心的定位應介于醫院和藥店之間,更多地扮演家庭健康顧問、營養師,慢性病康復指導等角色。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亞健康人群的日益增多,催生了人們對健康管理方面的需求;而國家藥品價格的不斷下調,藥店單純依賴藥品謀利的模式早已一去不復返,因此,健康管理中心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以醫療器械、家用器械等產品為代表的健康管理中心的特點在于,產品附加值高,環境舒適體驗度高,顧客群體以都市中老年顧客群體為主。其運作模式基于系列健康理念,為顧客提供診斷、治療、用藥、飲食、保健、亞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務。
由于健康管理中心對顧客體驗、配套設施、營業面積以及消費能力方面有較高要求,所以選擇此種業態的零售企業一般是百強連鎖或區域龍頭。其選址應定位在消費能力較強的一二線城市,依據城市商圈布局進行布點。
中醫養生館
中醫養生館是借助知名老中醫坐堂,經營中成藥、中藥飲片、名貴滋補品以及養生保健類產品為主的零售業態。
中醫養生館的經營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聘請有資質的知名老中醫長期坐堂“審微恙,治未病,開處方”;輔以藥材加工、代客煎藥等中醫藥特色服務;更重要的是,關聯系列養生茶飲、藥膳、保健酒等中醫藥衍生產品。一般來說,以中醫養生館為業態的零售藥店,其中藥銷售額至少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