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12/30 0:00:00 來源:
未知
中醫藥的科學性
2014年的春節比往年更早一些,是1月31號。就在春節前十幾天,一個小事件被淹沒在準備過年的喜慶當中——1月19日,一群人召開了所謂的“上海第一屆反中醫大會”。否定中醫的科學性、重提“廢醫驗藥”論調是這個會議的主題。
2014年歲末的11月24日,中國農工黨中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第一屆“中醫科學大會”。這次會議以“中醫藥——國家戰略資源”為主題,以“科學認識中醫藥,促進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為宗旨。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在會議上的講話被廣泛報道。其觀點總結如下:中醫藥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統論、整體論的認識特點, 已為現代醫學理論所接受,不僅適用于醫學,亦可用于人類社會發展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借鑒;要借助現代學術語言實現對中醫藥學的解讀和發展,要加快傳承與創新 步伐,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果能夠通過與現代西方醫學的結合得以進一步詮釋和光大,將有望給醫學模式的轉變 以及醫療政策、醫藥工業,甚至整個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帶來深遠的影響。
進入12月,一條被稱為“2014年中醫最后一件大事”的消息在微信圈子里被傳播——某世界著名學術期刊專門做了一期中醫專刊。這個雜志的英文 名叫Science,翻譯成中文是科學。該期專刊編發了《世界衛生組織2014-2023年傳統醫學戰略視角》、《一個全球性的科學挑戰:從古代治療實踐 中吸取經驗教訓》、《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是否永遠不相會?》、《證:一個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系統生物學方法》等多篇文章。
在專刊的開篇語里,世衛組織總干事稱,支持傳統醫學的現代化和一體化,“近四分之一的藥物來自于天然藥物,而其中許多都是中醫首次使用。”美國 科學促進會CEO、Science雜志出品人Alan Leshn博士稱,“傳統醫學的研究者正在試圖通過現代組學和最新的技術來規范傳統治療方法。”
點評
始于科學之爭,結束于科學定論。中醫藥的2014年有始有終。雖然發生在上海的反中醫大會從規模來看只是小事件,但就是這樣一個小事件,這樣一 個正規媒體刻意回避卻在社交媒體不斷發酵的小事件,卻在其后的幾個月里被反復提及,甚至成為2014年許多與中醫藥有關的事件背后的幽靈。否定中醫的科學 性并不是什么新鮮提法,但卻在沉寂多年之后登堂入室,愈演愈烈,其背后的原因發人深省。
首先,應該看到,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民族文化的覺醒,特別是國民健康需求的提高和醫學潮流的轉變,中醫藥在我國正處于近100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也是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最好時期。中醫藥的日益強大必然會刺激某些反對中醫的人不遺余力地批判中醫。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藥自身發展出現了一些負面問題,亟待解決。今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停播兩檔養生類節目,還出臺有關文件,強 化對養生類節目內容和形式的審查把關,加大監管工作力度。雖說亡羊補牢,但在此類問題屢次出現的情況下,還望有關部門能把工作做在前頭。
再次,有關中醫藥的科學研究長期未取得重大突破。陳竺肯定了中醫藥的優勢,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取得重大進展。
關鍵詞2
中醫藥“出海”
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國會大廈,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和西悉尼大學校長格羅夫代表雙方所在機構,簽署在澳洲建立中醫中心的合 作協議。11月21日,《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香港卓著投資公司同新西蘭毛利族那提部落及新西蘭至上鹿業公司綜合養生保健中心項目框架協議》簽署。而北京 同仁堂是今年9月才剛剛登陸新西蘭的,當時北京同仁堂在新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同時揭牌4家分店。
點評
在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之后,中醫藥漸漸走出了“國際范兒”。應該說,這一方面與國內外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努力分不開,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國家實力 的提升密不可分。作為中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形式,中醫藥國際化未來幾年必將迎來“利好”。如何利用好這一有利形勢,真正打入歐美主流市場,讓中醫藥為 更多人的健康服務,是擺在中醫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項成果具有明顯的共同點——雙方合作,能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相對于中藥在美國、歐洲謀求上市進程的膠著,經濟導向的合作顯 然更容易取得成功。這固然與藥品上市的難度高、進程慢的特點高度相關,恐怕也與有關國家高筑技術壁壘有一定關聯。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國際化怎么走、分幾 個層面走、幾個階段走就值得深入思考了。
關鍵詞3
國醫大師
10月30日,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以表彰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德藝雙馨的老中醫藥專家為目的的這次評選, 授予干祖望等29人“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待遇,追授巴黑·玉素甫(已逝)“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本屆國醫大師評選于2013年10月啟動,經自下而上逐級推薦、專家評審和社會公示,至今年8月,30名國醫大師順利產生。此次評選出的30名 國醫大師涉及22個省份,比上屆多了8個省份。平均年齡也有所下降,本屆平均年齡80歲,其中年齡最大的102歲,最年輕的68歲,比上屆整體年輕5歲。 專業分布也更廣泛,不僅有中醫內科、外科、婦科、骨傷科和針灸科等,還有中藥學及民族醫藥學專家。另外,此次評選產生了第一位女國醫大師。
點評
國醫大師評選的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就不贅述了。值得關注的是下面兩點。
這是一個缺少大師的時代,中醫藥尤其如此。近幾十年來,中醫藥由于所處的歷史環境的影響,一度出現萎縮。盡管近年來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但積重一 時難返,這其中的表現之一就是人才的缺乏與斷檔。君不見,兩屆國醫大師均是高齡老人,這個年紀顯然遠非傳承學養、帶徒授課的最佳年紀;與此同時,中青年大 師梯隊遠未形成,接班人堪憂。因此,對這些大師學識的“搶救性傳承”必須全力以赴。
這更是一個缺少培育大師土壤的時代。我們對中醫師的評價也流于發表了多少學術論文、申報了多少科學研究。所謂大師,必得臨床效驗好、病患口碑 佳,其學術理論必是開先河、引一派潮流才行。從這個層面來看,怎樣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大師,引領中醫藥取得突破,恐怕遠不是評選一兩屆國醫大師能解決的。
關鍵詞4
脈診驗孕
9月11日,微博名人、北京積水潭燒傷科醫師“燒傷超人阿寶”發起挑戰,愿出獎金5萬元,以隨機雙盲法測中醫脈診準確率是否能超80%。10 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楊楨應戰。雙方初步形成“脈診驗孕”的試驗草案,并就細節進行了切磋。這一約戰迅速引發圍觀,從脈診驗孕是否“靠譜”到再度掀起 中醫是否科學之爭,“好事者”不在少數,在部分網友贊助下獎金也追加到了10萬元。此次約戰最終因雙方未就具體試驗細節達成一致而流產。
11月5日,針對“脈診驗孕”約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方面負責人表示,“脈診驗孕”的約戰毫無意義。中西醫藥學作為兩種醫學科學,有著不同 的診療體系,中醫診斷要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脈診僅僅是中醫診療技術之一。個別人員發起“脈診驗孕”只能表明對中醫藥學的了解不夠,個別中醫人員的應戰 也只能表明對中醫藥學的內涵把握不夠,希望相關人員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提高能力服務百姓健康上來,相關媒體更多地把時間放在宣傳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上。
點評
“脈診驗孕”約戰當真毫無意義嗎?對于中醫藥學術本身來說可能確是如此,但對中醫藥發展環境、對整個社會對中醫藥的認識可能并非如此。相信個別 中醫人員應戰也不是對中醫藥學的內涵把握不夠,而是受夠了中醫一次次被黑。當前,社會上否定中醫藥的聲音不少,中醫藥拿什么回應?也許“脈診驗孕”約戰并 非最好的回應辦法,但有回應總比沒有好。此次約戰雖然流產了,但希望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能就中醫脈診組織系統研究,拿出有說服力的數據和證據,為中醫正 名。
關鍵詞5
金銀花、山銀花
8月12日,湖南省紀委預防腐敗室副主任陸群,通過其實名認證微博@御史在途連發13條微博,稱“國家食藥監總局為利益集團代言,國家藥典委把 南方地區傳承上千年的‘金銀花’更名為‘山銀花’,把金銀花作為山東‘忍冬花’的專用名,‘給數以千萬計的百姓造成無比重大的經濟損失’”。
對于陸群的說法,8月12日,國家藥典委在其網站進行回應,發布了《關于金銀花、山銀花分類有關問題的說明》,指出:“《中國藥典》自1963 年版開始收載金銀花,1963年版《中國藥典》規定供藥用的金銀花植物來源只有一種,即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1977年版《中國藥典》在金銀花標準 中增收了其他3個植物來源,分別是山銀花(華南忍冬)、紅腺忍冬和毛花柱忍冬。經查當年的藥典技術檔案,由于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藥典工作屬恢復初 期,新增的三個來源未能找到支持其收載入藥典的相關研究資料。鑒于實踐中金銀花、山銀花藥材在藥用歷史、來源、性狀、化學成分等方面的差異,經過專業委員 會審定,2005版《中國藥典》將金銀花和山銀花分列進入藥典目錄。金銀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山銀花有四種,即‘紅腺忍冬’、‘華南忍冬’、 ‘灰氈毛忍冬’、‘黃褐毛忍冬’”。
8月15日,國家藥典委又在其網站發布了《關于金銀花、山銀花分類有關問題的進一步說明》,對為什么要區別金銀花和山銀花,是什么因素促成 2005版藥典把金銀花、山銀花分列等問題進行了說明。并指出:“山銀花項下的紅腺忍冬、華南忍冬始載于1977版藥典。而這次反映受損失較大的產在湖南 的灰氈毛忍冬在2005版藥典之前,未曾收錄國家藥典,而只是地方藥材標準,屬地方習用藥材。”“國家藥典專業委員會在審評起草單位提交的灰氈毛忍冬的相 關研究資料時發現,該地方藥材從藥用歷史、植物來源、藥材性狀、化學成分等方面與金銀花(忍冬科忍冬)相比存在一定區別,但與已分列在山銀花項下的紅腺忍 冬、華南忍冬接近,經過專業委員會討論,同意將灰氈毛忍冬收入藥典山銀花項下。因此,灰氈毛忍冬是首次列入2005年版藥典,并不存在從國家藥典中對其更 名的問題。”
點評
二花之爭從2013年延續到2014年,最終以反腐為名踢爆。圍繞二花分家,地方政府、學者、媒體也分成兩派,有挺山銀花說藥典分家無理的,有認為山銀花進入藥典本就理據不充分,金銀花山銀花成分有差異,藥典分家合理的。國家藥典委的及時回應,給爭論畫上了句號。
科學問題就是科學問題,請還給科學問題一個單純的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