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3/24 0:00:00 來源:
未知
看病貴,買藥貴一直是老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痛。
不過,最近包括湖南、浙江在內的多個省份,通過政府主導的藥品招標采購,聘請專家大幅砍價,卻讓藥企痛不欲生。此舉引發藥企上訪、外資藥企“報復性棄標”,也讓很多從業者擔心行將失去工作。
藥價虛高,主要表現在外資藥企占據壟斷市場地位的專利藥品,以及一些通過過度包裝、回扣營銷變身高檔藥的中成藥,它們的水分還真不是一點點。
以治療癌癥的特效藥為例,瑞士諾華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藥格列衛,在我國銷售的市場價為25500元/瓶,而印度同樣成分的仿制藥折合人民幣不過1700-2000元/瓶;英國阿斯利康研發的用于治療晚期肺癌新藥易瑞沙,售價為5000元/盒,而在印度有相同成分的藥價格大概為人民幣600元。十倍甚至更高的差價,讓不幸罹患重病的國人紛紛陷入一聲嘆息之中。
而那些本應充當輔助治療作用、成本低廉的中成藥,卻由于推廣手段“高超”,在醫生的處方中喧賓奪主,占據了患者藥費清單中的大頭。
由此可見,在藥品消費領域,不論是因技術壟斷而獨占市場的外資專利藥,還是被醫生處方強令消費而實際上并非必要的“高端”中成藥,患者都已經當了多年“冤大頭”,早就該大幅降價了。
但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藥品消費受價格的影響非常小。藥品消費的低選擇性(醫生才有處方權,而患者無權要求醫生給自己開什么藥,即使是去藥店買非處方藥 也因專業知識匱乏,不得不接受藥劑師的誘導),決定了藥品消費市場基本沒有消費者什么事—你只管出錢即可,根本沒有自主選擇權。
雖然擠 干藥品的虛高水分勢在必行,但期望降價讓藥品市場一勞永逸地健康發展根本不現實。單純降價雖然短期有利于消費者,但從長期來看,如果這個度掌握得不好,或 者把部分藥品價格降到了盈虧線以下,吃虧的還是患者:企業研發的動力會受到打擊,那些不賺錢的藥品將一如往常地迅速退出市場。
既然藥品是市場化供應的,就必須考慮用市場化的手段去維護它。強有力的監管,可以監督企業生產供應價格合理、質量有保證的藥品;也必須管住醫藥回扣的黑手,讓醫生不再(敢)為幾塊錢回扣開大處方。
藥品市場必須重新樹立規則,打破醫藥企業商業賄賂營銷的慣常思維,糾正醫務人員“工資低,回扣補”的錯誤認識,促使“醫藥代表”成為一種陽光職業,讓治病救人重返崇高,讓畸高藥價回歸合理。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