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7/21 0:00:00 來源:
未知
雖然國內取得了一些成績,已有幾種海洋藥物上市,但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仍處于相對低水平的發展階段,尚未形成產業集群,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蝦殼、蟹殼等毫不起眼的下腳料,經過降解、濃縮、結晶、過濾等工序,就能搖身蛻變成氨基葡萄糖等藥品原料,價格也由3元/公斤飆升到150元/公斤左右。廈門藍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秀芬不禁感嘆:“感謝科學家把我‘推下海’,讓我發現大海里商機無限的藍色產業。”
近年來,借助國家戰略“藍色經濟”的發展大潮,海洋生物醫藥不斷從實驗室走入企業的生產車間。雖然國內取得了一些成績,已有幾種海洋藥物上市,但在 迪沙藥業集團海洋研究院院長李廣生看來,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仍處于相對低水平的發展階段,尚未形成產業集群,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產業低端徘徊
雖然具有明顯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在我國仍未“變現”,也仍拿不出高端的創新藥能與各跨國制藥巨頭競相角逐。
“海洋生物醫藥是藍色經濟的高附加值產品,但由于其復雜性和特殊性,導致產業化程度較低,成果轉化數量較少,成果轉化率較低。”日前在第十三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上,林秀芬指出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尷尬現狀。
實際上,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展開海洋藥物的研究,但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仍然沒有形成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產業集群,海洋生物資源的獨特優勢尚未發揮。
“目前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確實處于一個相對低水平的發展階段,真正的龍頭企業較少,且大部分企業實力不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李廣生坦言,我國現有的海洋生物制品企業,產品的加工還是以原料或者粗品的形式為主。
“比如我國的殼聚糖、氨基葡萄糖、海藻酸鈉、褐藻多糖硫酸酯等產品出口量很大,有些還處于壟斷地位,但是這些產品大多是以化工品的形式出口,產品利 潤低,而國外再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產品加工成保健品、藥品或者醫療器械等終端產品,產品的科技含量更高,利潤也相當豐厚。”李廣生說,面對這樁賠本的買 賣,提高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整體實力就迫在眉睫。
企業存顧慮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要想打通“發現—技術—工程—產業”這條成果轉化的鏈條,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海洋藥物產業化的道路上,我國大多數企業仍持觀望態度。
“對于制藥企業來講,開發海洋藥物產品的風險要比現有其他藥物大得多,因為開發海洋藥物的周期更長、成本更高。”李廣生指出企業目前普遍存在的顧 慮,“現在國際上藥物研發周期一般為10~15年,而目前上市的海洋藥物的研發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這意味著企業承擔的風險比原來高數倍。”
“目前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也很難從銀行貸到款。”一位企業界人士坦言,如果沒有資金,企業的發展和創新也就無從談起。
不僅如此,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高投入也未必贏來高回報,有的藥品研發出來遲遲無法通過認證,或者投放市場后反應冷淡,巨額投入也就打了水漂。
而除了資金卡住海洋藥物規模產業化的“頸”以外,李廣生還指出海洋藥物轉化不暢的其他多方面原因:第一,海洋藥物還屬于比較新的領域,很多企業先前 未有涉足,對其缺乏信心;第二,人才與設備缺乏,高??蒲性核母叨思夹g放到企業去轉化,企業缺少對接的人才與設備,投入巨大,對于企業來講也是一重風 險;第三,缺少信息交流平臺,適合技術轉化的企業和科研院所無法匹配。
可以說,海洋生物醫藥行業屬于新興行業,研發工作占較大比重,因此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置身其外而只做單純的生產。“但目前的問題是,企業的專業人才 匱乏,與科研機構的結合又不緊密,導致一方面科研機構的成果只停留在文章上,無法快速轉化,另一方面企業也急需一些先進的技術與成果,卻因為沒有好的平 臺,也很難快速找到解決辦法。”李廣生說。
重視資源整合與共享
近幾年,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產業發展前景毋庸置疑。但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想要從中獲取更高的利益,單憑某一個科研單位或者企業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資源整合與共享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林秀芬認為,打造良好的“政府—研究院所—企業”合作機制十分重要。只有集中三方優勢資源,協同合作,共同解決影響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的關鍵難題,才能夠加快產業的快速發展。
她建議,首先應建立企業與院校經常性合作研究機制,以企業引導院校研究方向,以院校培養企業技術人才,做到為“產業化而創新”。這也與李廣生的觀點不謀而合:“企業與院校應建立經常性的合作關系,從而提高效率,節省資源,達到‘研發即可轉化,轉化即可成功’的目的。”
李廣生認為,首先要加強海洋生物產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一套海洋生物產業人才培訓體系,鼓勵海洋特色高校和相關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和實習基地。其次要推進海洋生物產業信息平臺的構建,最好是由國家層面來打造,提供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共享與技術合作。
另外,為更好實現成果產業化,林秀芬認為,企業還要以更開闊的眼光,加強國際科技合作,通過共同研究,逐步解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化過程 中所面臨的共性技術難題。與此同時,“合理的產業化布局、成本控制和綠色科技”三者也要完美結合,整合技術及設備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和創造性地改進現有 技術,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李廣生最后還建議,“十三五”期間,國家還應持續加大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還應引導產業化布局,針對各地區之間的資源 特點與優勢,整合相關產業資源,解決產業集群規模欠缺的問題。此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還可以對海洋藥物的申報開辟綠色通道,減少排隊等待時間,減 免申報費用。(李惠鈺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