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10/12 0:00:00 來源:
未知
因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屠呦呦成為中國首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無論從科學事業還是經濟實業的角度,這都是中國醫藥界一個劃時 代意義的事件。而向來關注諾獎概念的A股市場也迅速作出反應,6只概念股在國慶長假后開盤首日齊齊“一”字漲停。與此同時,由于青蒿素根植于傳統中藥,這 一陣“諾獎風”也帶動整個中藥板塊走強。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于受政策層面影響,中藥公司面臨著較大的利潤壓力,因此引發市場對行業前景擔憂,板塊估值持續下滑。尤其是經 過前期A股“泥沙俱下”的調整,中藥板塊估值溢價率已回落到5年前水平,一些優質白馬股也被錯殺。那么,在諾獎東風的吹拂下,這些中藥白馬股會否迎來布局 良機呢?為此,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研究。
中藥板塊整體走強
過去幾年,諾獎概念儼然成了資本市場每年一度的固定炒作板塊。每逢諾獎頒發前后,涉及相關領域的上市公司總會引發投資者高度關注,比如2010年因石墨烯概念而大漲的方大炭素、2012年因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連續四連陽的新華傳媒等。
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從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生物醫學界首次獲得諾貝爾獎。與此同時,青蒿素這一受傳統中醫藥學經典啟發,并由現代科學研究所提取的藥物也迅速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我國食藥監總局網站上看到,與青蒿素這一藥物相關的藥品批文共有53條,包括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藥,雙氫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劑,共涉及24家藥品生產企業。
對諾獎概念情有獨鐘的A股市場也在國慶長假后開盤首日迅速作出反應,10月8日,涉及青蒿素類藥物生產的六家上市公司———復星醫藥、昆藥集團、新和成、白云山、華潤雙鶴及浙江醫藥齊齊“一”字漲停。
不僅如此,由于青蒿素是深度挖掘中藥的成功范例,屠呦呦在接受采訪時更是表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因此,中藥板塊整體也受到 青蒿素概念帶動,在國慶長假后的兩個交易日里表現突出,香雪制藥、京新藥業等擁有現代中藥產品的企業都受到了資金不同程度的青睞。
估值已達近五年底部
值得注意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從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來看,當前A股市場中中藥板塊有62家上市公司。但今年以來,中藥板塊上市公司 的股價表現普遍較弱,僅有10家上市公司今年以來(1月1日~10月9日)股價漲幅超過50%。此外,吉林敖東、天士力、青海春天、嘉應制藥、康緣藥業等 公司股價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吉林敖東下跌28.84%,而在現代中藥領域一直名列前茅的天士力也有14.03%的跌幅。了解更多中醫藥行業信 息,敬請關注“每經投資寶”(mjtzb2)微信公眾號。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中藥板塊漲幅僅約12%,低于醫藥行業整體漲幅,并且在六個醫藥子行業中也處于墊底位置。中藥板塊不僅沒有充分享受上半年牛市上漲的喜悅,更是在6月中旬以來的股災中淪為重災區。
眾所周知,醫藥板塊向來都被市場視作非周期性行業的代表。通常情況下,醫藥行業增長主要受人口的自然增長、老齡化趨勢加劇和社會醫療消費水平提高的帶動,業績具有穩定性,因此被稱為市場主力資金的避風港。然而今年以來醫藥板塊卻并無突出表現,關注度反而大大減低。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券商研究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醫藥制造業包括中藥行業都受到了非常明顯的政策壓力,在新一輪政策性洗牌下,醫保 控費和藥價管制這兩大政策方向不會改變,而中藥作為此次被“嚴查”的對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利潤壓力。數據顯示,今年1月~8月,醫藥行業整體累計收入增 速僅為9.04%,累計利潤增速為14.31%,同比分別下滑4.6個百分點和上升1.5個百分點,為近年來的較低水平。
某私募醫藥行業研究員也指出,由于遭遇政策壓力,在此輪由政策驅動和題材演繹的牛市中,中藥板塊自然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地方,資金對整個板塊的興趣 不大,關注度不夠,因此該板塊無論是估值還是溢價率均出現持續下行態勢。市場預期,2015年中藥行業對應動態市盈率約25倍,在6個醫藥子行業中屬墊底 水平,低于行業整體約43倍的估值。此外,目前行業的估值溢價率已回落到2010年的水平,約為77%。
關注研發能力優秀企業
不過,正所謂“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如今,在諾獎東風吹拂下,中藥板塊也迎來了一絲曙光。
上述私募醫藥行業研究員表示,中藥行業前期基數較高,在新一輪醫改大背景下市場給予其偏低估值,主要是基于對行業未來前景的謹慎預期。但市場過度悲 觀的情況不會長久,因盡管中藥行業增速下行,但中藥類上市公司的業績仍明顯好于行業整體。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后,不少仍然保持穩定增長的白馬股有被錯殺之 嫌。與此同時,中藥板塊估值溢價率相對A股整體已經到了底部區間。加之此次諾獎對我國現代中藥帶來的巨大的鼓舞,或會吸引市場資金重新將目光投向中藥板 塊。
齊魯證券分析師孫建也指出,在這波醫改中,中藥作為被“嚴查”的對象,面臨前所未有的利潤壓力。但以此次屠呦呦獲得諾獎為契機,投資者應該提高對于 目前國內中藥研發的認可,特別是研發能力優秀企業的認可。前期盡管因為價格體制方面的原因,國內中藥行業良莠不齊,但在此輪醫改過程中,研發能力優秀的中 藥企業必將浴火重生,擔起“業界良心”的責任。
不過,也有部分投資人對中藥行業仍持謹慎態度。一位私募管理人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雖然中藥股受諾獎“風”影響而有所回溫,但這陣風也僅僅在 短期內對行業有影響。長期來看,中藥行業受政策擠壓的格局不會改變。當然,一些有創新型眼光和現代中藥戰略但被錯殺的股票可能會有所表現,但總體來看中藥 股還沒有迎來全面布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