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2/19 0:00:00 來源:
未知
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凡是運用中醫傳統醫藥學理論,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中藥。它以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為主要來源,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其中植物藥較多,應用最廣泛,因而也有“本草”的稱謂。
先 秦時期,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生動而形象地概括了藥物知識萌芽的實踐過程。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無意的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認識到草木對于疾病的治療作用。中藥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發揮著治病的作用呢?《類經》云:“藥物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大凡可辟 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因此古人一度把藥物統稱毒藥,后經歸納總結,用“四氣”、“五味”來體現藥物的偏性。
“四氣”指藥物寒、熱、 溫、涼的屬性。“五味”指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也包含著五種功能。辛,能散能行,即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能補、能 緩、能和,即有補益、緩急止痛、調節藥性的作用;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苦,能瀉能燥,有通泄燥濕的作用;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 用。當人體機能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失常時,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如此藥物的作用得以實現。“以偏糾偏,以毒攻毒”就是藥物的基本原理。
中 藥是一把雙刃劍。因為藥物的偏性存在,用對了就會安全有效,用錯了就會出現毒副作用。 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認識到了中藥的毒副作用,并寫下了“是藥三分毒”的遺訓。說中藥無論如何用都安全,肯定是我們理解錯了。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有是 證,用是藥;中病既止,不可為過。相同的病,不同的人證不同;相同的人,不同的階段證不同。
不 同的證用不同的藥是中醫的特色,體現了中醫因病、因證、因時、因地、因人的個性化治療。如用清熱解毒的中藥,體內的熱毒已清已解,就應該停止使用,再用就 會傷正,就會出現毒副作用;如體內原本沒有熱毒,我們錯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同樣會產生副作用。大家都喜歡服用補藥,殊不知體質不虛再服用補藥身體也會吃不 消。
“毒性是中藥的基本藥性”。這句話說來有些危言聳聽,但卻是不爭的事實。藥物本身沒有錯,錯一般出在用藥的人及方法上。自古以來,習中 醫者必須先學習了解中藥的毒性,熟記《藥性賦》、《十九畏》、《十八反》。熟悉每種常用中藥的毒性,才能合理使用,治病救人。“良醫用藥,雖峻猛亦可活 人;庸醫用藥,雖溫補亦可殺人”。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