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3/10 0:00:00 來源:
未知
華北制藥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研發的重組人血白蛋白具有不受血漿限制、便于規?;a等優勢,被列為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品種,目前已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圖為華藥生物技術分公司純化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重組人血白蛋白生產。周克禹攝
□河北日報記者 馬彥銘
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分析人士指出,醫藥行業將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河北是醫藥產業大省,2015年,限額以上中西藥品類商品零售額達210.1億元,同比增加18.3%,市場潛力巨大。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和生力軍,河北藥企在即將到來的大發展中該如何發力?
中醫藥產業需“固本培元”
“河北中醫藥發展的春天到了。”看到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措施不斷出臺,神威藥業集團董事長李振江日前表示,中醫藥產業迎來了群眾需求與政策推動的雙重利好。
我省中醫藥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2014年規模以上中藥生產企業實現利潤占到了全省醫藥工業的36.7%。然而,近兩年省食藥監局的藥品監督抽驗結果令人擔憂:中藥材及中藥飲片在各類被抽驗藥品中合格率一直最低。
強 化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規范種養是國務院常務會議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措施之一,對此,以嶺藥業總經理吳相君十分認同。“提高藥品質量,必須抓住種植源頭。” 他介紹,以嶺藥業在太行山深處的涉縣等地建設了十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規范種植,為企業提供了質量可控的原材料。
建 設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是神威藥業繼抓好中藥材種植基地之后,提高中藥材質量的新手段。2015年末,神威藥業與中國中藥公司、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 合作,著手搭建涵蓋種植管理、飲片生產等六大板塊的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李振江說,該體系引入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將來可保證中藥材 來源可追溯、過程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中 醫講究“固本培元”,中醫藥企業在抓好基礎的同時,同樣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和思路。國務院常務會議為中醫藥發展開出了開拓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促進中醫藥與健 康養老、旅游文化等融合的“藥方”,我省藥企也正在進行相應嘗試。根據“健康需要管理、身體需要經營”的養生健康理念,以嶺藥業在石家莊建設了國內首家醫 藥健養服務平臺以嶺健康城,該平臺建筑面積達10萬平方米,匯集了健康管理、養生、亞健康干預等功能。吳相君介紹,隨著以嶺健康城的發展,以嶺藥業正加快 大健康產業布局。
創新研發轉向“協同作戰”
研發出一個新藥,業內通行的說法是“10年時間10億美元投入”乃至“15年時間25億美元投入”。在研發技術和資金配套都不完善的情況下,很多藥企都不敢貿然地進行新藥研發。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瞄準群眾急需,加強原研藥、首仿藥、中藥、新型制劑等研發創新,加快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發病和罕見病重大藥物產業化。面對研發困難,我省制藥企業該怎么辦?
“再 單打獨斗肯定不行了,必須進行聯合研發、協同研發。”談到轉型發展和藥物研發,華藥集團董事長張振恩頗為感慨。他介紹,國際國內的研發趨勢顯示,在進行新 藥研發時,許多企業越來越重視同行之間的大協同。他透露,華藥將通過自主研發、聯合研發等形式,加強新藥、大藥的研發引進,為企業發展蓄力。
據介紹,目前華藥已建成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抗體藥物研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抗生素酶催化與結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三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為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新藥研發方面,從“游擊戰”轉向“協同作戰”,正成為我省藥企共識。
2015 年末,由神威藥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聯合研發的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創新組分中藥塞絡通膠囊三期臨床試驗在澳大利亞正式啟動。作為 全球首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組分中藥,塞絡通有望成為我國首個在海外注冊上市的創新中藥。李振江認為,開展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研究與開發,與國內外研究機 構開展廣泛合作,將為中藥走出國門開辟一條新路徑。
有的放矢建設“人才高地”
醫藥產業創新升級,對人才的依賴尤為強烈。
“一些國內外的專家人才,往往手上就帶著項目、帶著技術。如果能為我所用,對企業創新升級將起到很大推動作用。”張振恩說,華藥在“十三五”期間將更加注重人才引進,尤其注重引進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藥物領域的領軍級人才。
就在3月1日,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原美國默克制藥公司生產部高級研究員張少英入職華藥,成為動物生物制品特聘專家。“這標志著華藥以高端人才引進為抓手,在人才引進機制創新上邁出堅實一步。”張振恩說。
最近幾年,低價招標、終端“限抗”等多重下行因素是大輸液產品生產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依靠產品創新和銷售結構調整,2015年,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大輸液產品銷售突破10億瓶(袋),保持了國內大輸液領域領先者的地位。
面 對成績和危機,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曲繼廣的眼光已更為長遠。他介紹,未來企業發展目標是實現產品結構從大輸液“單項冠軍”向新型制劑、生物制藥“全 能王”轉變,而要實現這個轉變必須儲備人才。去年,憑借在有機合成和不對稱合成專業的深厚造詣,該公司首席研究員孫立杰博士成為省“百人計劃”人選。曲繼 廣說,未來企業要儲備更多像孫立杰這樣的人才,把創新目光投入到國家重大創新藥物研究等領域。
胡 志祥是石藥集團引入的美籍藥學博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進入石藥后,他的研究內容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構建、表達一系列蛋白質藥物。業內專家表示,相關 研發成果有望提高國內患者生物技術藥物的使用水平并大幅度降低治療費用。目前,石藥集團擁有30多名博士、500多名碩士,900名中級職稱以上人才。石 藥集團相關負責人說,正是有了人才儲備,他們的新藥研發實力才能位居全國藥企領先水平,企業要創新升級,今后更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