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4/19 0:00:00 來源:
未知
中醫藥因“簡、便、廉、驗”而深受百姓歡迎,在基層醫療保健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記者調查基層醫院發現,由于社會認識、人才缺乏等因素,中醫藥發展面臨困境——
本報記者 朱勝利
科普跟不上,中醫藥“邊緣化”
“中藥品種多,保存成本高,銷售量小,藥房銷售中藥是虧損的。”
——合肥市一家連鎖藥房門店負責人“中醫藥科普不夠,許多醫生和病人對中醫藥認識片面。 ”
——合肥市一基層醫院中醫科醫生張先明“拿中藥的病人,一天只有兩三個。 ”合肥市肥西路上的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該服務站1樓,記者看到沿一面墻有許多中藥柜,但卻不銷售中藥。
記者調查發現,合肥市許多藥房因為中藥銷售贏利少甚至虧損,都不愿意銷售中藥。 “中藥品種多,保存成本高,銷售量小,藥房銷售中藥是虧損的。 ”合肥市一家連鎖藥房門店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滿足中醫用藥的最基本需求,增加門店客流量,只順帶銷售一些常用中藥。
“中醫藥科普不夠,許多醫生和病人對中醫藥認識片面。 ”在合肥市基層醫院從事中醫診療工作20多年的張先明說。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病人治病也求快,認為西醫治療能立竿見影,所以更愿意接受西醫療法。由于種種 原因,許多醫生也更樂意采用西醫診療手法。事實上,中醫推拿、針灸等療法見效也非常快,而且中醫擅“治未病”,在保健養生、疾病預防方面更勝一籌。
記者走訪合肥市部分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發現,街道、社區級醫療服務機構有的沒有中醫科,有的雖然有中醫科,但主要是為了保持醫療科目齊全,實際 診療量屈指可數。據了解,合肥市市級層面中醫藥發展主要依托綜合醫院中醫科,而中醫科在綜合醫院中所占體量較小,其地位和受重視程度相對偏低,中醫藥醫療 資源很難得到充分整合和優化配置。
收入不理想,中醫科“人才荒”
“許多中醫學科學生都是把中醫當跳板,從中醫轉向中西醫結合,甚至直接轉到西醫。 ” ——安徽中醫藥大學一位教師“同樣的工作量,我們的收入遠低于西醫科醫生。 ”
——合肥市某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王醫生
4月13日,記者走進合肥市西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國醫堂”裝修古色古香,中醫診療設施也較齊全,但偶爾進出的一兩個病人使 偌大的空間顯得有些空蕩。西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永峰告訴記者,中心有中醫醫生3名,其中2名是從外面新引進的。他表示,基層醫院招聘中醫醫生不 易,一方面是因為醫院自身條件限制,一方面是因為中醫人才缺乏,培養不易。
施其華是西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負責人,畢業于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科。他告訴記者,中醫科學生的課程設置偏向于中西醫結合,西醫課 程占課程總量的40%至50%。 “許多中醫學科學生都是把中醫當跳板,從中醫轉向中西醫結合,甚至直接轉到西醫。”安徽中醫藥大學一位教師說。
“同樣的工作量,我們的收入遠低于西醫科醫生。 ”合肥市某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王醫生說,看中醫的患者少,中醫醫生收入就受影響。中醫給病人做推拿項目,一個小時收費不過20元;而西醫開個輸液處 方,輕輕松松幾十元錢,“對醫院貢獻不一樣,個人收入也受影響”。他坦承,自己正在自學西醫理論,準備考研轉學西醫。
基層醫院中醫“人才荒”已是普遍現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曾指出,基層中醫藥專業人員隊伍總量不足,大部分縣中醫 院的中醫師未達到該醫院執業醫師人數的一半,鄉鎮衛生院的中醫師所占比例僅為1/5,有的甚至沒有中醫專業人員。記者在農村采訪時了解到,農村衛生室的醫 生也很少學習、傳承中醫藥知識。
有關專家指出,不根據中醫藥的傳統特點優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就無法培養出合格的中醫醫生;不給予中醫醫生合理的待遇和發展空間,基層醫療機構就無法留住中醫人才,中醫藥就無法真正根植基層,服務百姓。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