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5/25 0:00:00 來源:
未知
大健康產業大有可為,“機器人保姆”服務福利院。 CNSPHOTO提供
本報記者 張家銘
未來五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實現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經濟進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且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呼喚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間,國家對醫藥行業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劃與展望。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家戰略規劃《中國制造2025》,2015年10月29日,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兩項國家戰略涉及到了中國建設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醫藥行業。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指導思想”部分與醫藥行業密切相關,指明了創新與發展是十三五”期間醫藥行業改革的方向。
醫藥也需加大供給側改革“十三五”規劃建設中生產端改革和構建產業新體系部分都分別提到了生物醫藥,強調要促進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生物醫藥核心技術的發展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的產業新體系的構造將會是“十三五”政策的重點。目前,我國醫藥生物制 品數目雖多,但真正自主研發的卻很少。根據咸達數據V3.2顯示,截止于2015年12月29日我國具有生物制品批文的生產廠家共有262家,批文數共 2262個。批文最多的產品是人血白蛋白,共有178個批文數;其次是含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含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共86個 批文數。國內廠家自研的真正治療用生物制品非常少,2015年版藥典記載的治療類(含血液制品)有78個產品,唯一一個入藥典的單抗是百泰生物藥業有限公 司尼妥珠單抗注射液。這都是“十三五”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十三五”規劃建設中醫藥供給側改革包括:健全醫療保險穩 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研究實行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改進個人 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 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
供給端改革主要針對醫療保險的持續性,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下的醫改和老齡化社會下推進醫養結合服務。
醫療保險的持續性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人社部等相關部委正探索研究實行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根據現行規定,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制度的初衷,是社會醫療保險要體現互助共濟。退休職工一般患病較多,而退休后收入低醫療負擔較重,考慮到退休人員在以前的工作 期間,已經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因而不需繳費。不過,在人口老齡化和醫療費用上漲導致的基金壓力影響下,政策或將面臨調整。究竟是規范現有的最低繳費年限,還 是降低現有在職人員醫保費率,未來在退休后繼續繳費暫時仍在探討中。
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下的醫改方面,分級診療會是改革重 點,此改革難度在于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通過多種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和“發揮醫保控費作用”相應和,醫療行業的 “控費”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了兩次,可見如何在合理的價格的前提下提高更優質的藥品和醫療服務也將是供給端改革的重點。
當前,我 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5.5%。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迫切需要 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衛計委正制定健康老齡化“十三五”專項規劃,計劃到2017年,要初步建立醫養結合的政策體 系、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符合需求的專業化醫養結合人才培養制度,建成一批兼具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質和能力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養老機構,逐步提升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可及性明顯提升。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 系,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實現有序共享,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提供上門服務 的能力明顯提升,所有醫療機構都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所有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老 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和轉型期的關鍵之年。對于醫藥行業而言,在醫保控費趨緊的背景下,終端市場增長也將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醫藥產業創新”和“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將是醫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
覆蓋拉動變為創新力驅動
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我國的醫藥產業總體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主營業務收入已達兩萬多億元,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高于 同期工業增長值增速3.8個百分點,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1000多億,同比增長5%,實現利潤總額近2800億,同比增長12.5%。
從藥品流通銷售看,“十二五”期間平均增長17%,增長的速度保持兩位數。藥品零售額2014年比2010年增長一倍,達到了15000多億元。雖然2015年具體統計數據還未公布,專家預期應該到17000多億元。
但與此同時,醫藥產業目前正面臨一系列變革的沖擊。中國醫藥(600056,股吧) 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郭云沛表示,醫藥產業的增長正在從過去充分覆蓋拉動越來越明顯變為創新力的驅動。隨著醫改的深入,未來將推進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取 消藥品加成,實現藥品銷售兩票制,推行藥品二次議價,放開患者的處方選擇,改革藥品支付制度,重修醫保藥品目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和落 實分級診療。在藥品領域也會有一系列的政策變化,如藥品臨床試驗自查核查,開展藥品一致性評價,暫停執行電子監管碼,以及當前醫療互聯網和醫藥互聯網對傳統醫藥的沖擊等等。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醫藥行業目前面臨的短板之一是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科技創新有待加強。目前全球前50強的制藥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 17%,而我們的大型藥企才達到5%,平均水平連2%都不到。國內醫療器械研發投入約為3%,因此技術含量高、銷售價格高的中高端醫療器械市場60%以上 被外資產品所占據,前10位藥品的生產企業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資企業。此外,行業集中度還是比較低,全國一萬多家醫療生產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只有一千多 家,銷售收入過10億的不到20家,5400多家規模以上制藥企業中銷售收入過百億的不到15家。企業多、小、散,集中度低,這都不利于我國醫藥行業提升 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科技部發展戰略研究院王宏廣表示,醫藥行業是潛力最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產業。如果判斷行業的趨 勢,這個行業仍然還處在黃金時期。原因之一在于創新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快速釋放,它需要積累,會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說這個行業好也好不到哪去, 差也差不到哪去。”但另一方面,老藥相對過剩、普藥過剩的局面短期內可能也不會扭轉,好藥永遠不足是常態。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負責人 表示,發改委下一步將加大創新支持。除了傳統的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外,去年創建了國內第一支產業投資基金和全新的專項建設基金,它采取資本金貸款的方式。 在專項建設資金中,將創新藥品和高端醫療器械、化學原料的綠色改造包括危險化學品的搬遷改造作為重點的支持方向。 同時將支持工業機器人制造和示范應用,推動智能工廠建設,支持新材料的創制。
醫藥流通將面臨變革“十三五”時期是醫改的關鍵時期,也是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階段,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文件當中,提到建立現代醫藥流通體系。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原巡視員溫再興表示,醫藥分開或有新舉措。“現在政策導向是要推動醫院處方可以到社會上去購藥,整個零售的終端可能不斷加大。我注意到 這幾年醫藥企業包括很多外資藥企,一直追著零售藥店,建立了零售的團隊。”溫再興說:“如果國家關于"兩票制"和處方外流的政策嚴格執行,處方將向院外流 動,利好藥店或醫藥電商,很多電商已經在積極準備處方藥銷售。”
此外,“兩票制”的全國推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朗,這將帶來整個國內藥品 零售市場新一輪的結構調整。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表示,“兩票制”如果推行,與大多數人認為大商業公司會獲得巨大發展機會不同,他認為反而是地市 級的基層商業公司會有更多利好。原因是在地域分布較廣的基層地級市、縣城市場,大的藥品商業公司還未能很好地覆蓋,藥廠想進入基層市場只能直接開票給地市 級公司。如果加上患者自主選擇在醫院或零售藥店購藥,結合基層醫保的保障水平還不高的現實,預計醫院藥品銷售最多將有25%擠壓到零售或電商,以滿足藥占 比的合格標準。
總之,醫藥產業的增長正在從過去充分覆蓋拉動越來越明顯的變為創新力的驅動,目前醫藥行業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科技創新有待加強。此外,隨著“兩票制”等政策的落地,醫藥流通行業將面臨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