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7/1 0:00:00 來源:
未知
“通過近四十年在大量病人身上的證道,我對中醫的感情就跟對生命一樣深厚。在中醫中藥研究環境、價值評判環境、生產環境、醫療環境、管理環境,以及 中醫中藥人都嚴重西化的現狀下,我們只能用中醫人所能承擔的最大責任去傳承、去驗證,去證悟其中之道。”在不久前舉行的紀錄片《千年國醫》開機儀式上,同 仁堂醫館館長關慶維如是說。這一紀錄片,由此前反響甚好的《故宮》紀錄片導演周兵執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親臨現場以表支持,并在開機儀式活動開 頭、結尾兩次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包括國醫大師孫光榮、同仁堂醫館館長關慶維等在內的多位中醫藥界重量級人士濟濟一堂,共襄盛舉。
在這一重要場合,作為一名頗有影響的中醫人,關慶維對當前中醫藥傳承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不吐不快。
上百年頑疾難糾
中醫藥普遍變“化學研究”
“現在的中醫藥研究,主流都采用辨病模式,即從化學反應角度,通過化學測定、制造動物病生理模型后檢測中藥怎么跟病發生關系。這離中醫中藥文化原本提 倡的‘形與神俱、而以治神為主導’的生命世界,需采用‘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認識與實踐方式距離非常遠。”關慶維感慨萬千。
另一方面,“從學校科研體系來看,目前基本上所有課題經費都撥給用分子生物學思路與方法研究中醫中藥的,這造成按照原本中醫中藥思路與方法研究中醫藥的課題沒有發展經費。”他進一步補充。
“動物身上制造不出人的證候模型。心腎不交、肝腎陰虛、痰濕痰熱等中醫證候,都是中醫從‘形與神俱’、‘器用者空’的境界認識到的生命狀態改變,怎么 可能通過化學層面的變化來觀察和把握呢?況且,從‘形與神俱’高度來認識,動物與人有本質區別,在動物身上又如何能夠認識到具有‘人命關天’這樣宇宙位置 的人的生命之健康與否呢?”說到這些,關慶維很無奈。
他解釋稱,中藥的氣化性味觀,是自然產物與活人之間發生的一個合象,藥物的氣化性味,是當藥物進入活的生命體中,藥物的氣化性味與活的生命的氣化精氣 神之間發生的影響改變,只有在活的生命的即時狀態中,經由活的生命狀態變化來表達,有些甚至只有通過活的生命自身的主動表達,才能觀察到。
“現代的動物實驗者能夠用他們的試驗方法實現與活的動物的交流嗎?升降浮沉、寒熱溫涼,能夠用化學實驗表達嗎?動物身上只能制造化學層面的病模型,制 造不了氣化層面的證候模型,這怎么能研究中藥呢?不能幫助中醫辨證論治應用的科研成果還叫中藥嗎?可惜的是,這種走向已經上百年了,很難糾正過來。”關慶 維無奈地表示。
中醫教育南轅北轍
學生不會號脈、不懂辨證
“借助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對于指導中醫中藥的臨床應用起不到一點積極作用,反而會將剛剛開始學習中醫中藥的學生引領到中醫中藥方法之外的西醫思路上 去”,關慶維表示,“現在不少學中醫中藥的人,不明白中醫中藥原本的認識與實踐方法及生命觀、醫療觀、價值觀的,不懂證候、不懂辨證應用中藥的,大有人 在,他們都在‘辨病’應用中藥。更為嚴重的是,中醫藥教育體系,還在不斷地這樣培養人”。
“中醫中藥領域內的研究環境、價值評判環境、生產環境、醫療環境和管理環境,以及中醫中藥人現在西化的都太嚴重了,嚴重到現在中醫藥大學校長都在大學里講辨病應用中藥。比如,有校長在中醫藥大學里講三七時說是降血脂的。”關慶維表示。
“中國中醫中藥教育體系,50多年來,基本上把中醫中藥人才都給培養成分子生物學家了,這種模式培養到頂級,其實跟西醫是一個研究體系。”關慶維說, “中醫中藥振興非常難,因為能夠實踐中醫中藥精神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八十多萬中醫,現在只有二十幾萬,且百分之九十還在用化學反應思路診治用藥,根本不 會開方子,即使開方,也是用西醫思想開,如朝著提升白血球作用、殺滅細菌作用、殺滅病毒作用等方向開方。當然,他們也不會號脈,也不懂辨證。”
科學法“此路不通”
中醫中藥內核亟待發揚
談到對中醫的感情,關慶維娓娓道來,“我出生在中醫世家,我的爺爺、父親都是干中醫中藥的,所以,對中醫中藥就跟對生命一樣。我小時候也不想學中醫, 因為看父親接觸病人,覺得臟,覺得特難受,而且又受魯迅文章的影響,覺得中醫特愚昧。后來發燒、腹瀉,父親開方子一服藥就見好,才開始關注這個文化。之后 近四十年的侵染,我對中醫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
“現在,我們應該用生命所能擔待的一切責任,去傳承中醫中藥、驗證中醫中藥、證悟中醫中藥之道,然后真正的從心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的整體高度解決健康問題。” 關慶維沉靜地說。
他認為,中醫中藥不是簡單的面對三維空間的形質層面的醫學,用現在科學方法,根本研究不了超越三維空間形體之上的中醫中藥,包括生命的氣化的精氣神、 經絡、藏象、性味等。“中醫藥高級就高級在這方面。我臨床實踐越來越多以后,對中醫中藥文化體系越來越信任,也越來越體會到傳承和發展發揚它的重要。”關 慶維表示。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