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7/22 0:00:00 來源:
未知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來,國人凝聚出共識:健康是福。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當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跨越基本解決溫飽的歷史階段,保障健康、促進健康成為治國理政的嶄新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上不斷取得新進展。2014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在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真改真干真見效,讓群眾感受到變化,要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要紅利、要效果。
深化醫改,成為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健康紅利。 分級診療,優勢醫療資源下沉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自治區強化“群眾第一、民生優先、基層重要”的理念,始終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公立醫院改革一直以來都是醫改的瓶頸之處,從2010年起,自治區在烏魯木齊市和克拉瑪依市進行試點改革,全面推進各項便民惠民措施。
在克拉瑪依,安全感和踏實感讓劉延華生活得很幸福。
社區醫院的“健康檔案”成了整個家庭的“定心丸”。“我們家族有遺傳高血壓,因為家人平時不在一起生活,健康情況一直交由各個社區的簽約醫生負責管理。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我和家人都很健康。”劉延華說,從2008年起,自己和家人就很少去大醫院就診了。
除了劉延華,克拉瑪依市30萬人正陸續成為分級診療的受益者。
2008年前,克拉瑪依市社區衛生工作存在設備配置較低、人員配備不足、政策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無論大病小病,市民都喜歡去綜合醫院治療。
2008年9月,克拉瑪依市推行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將原隸屬于各家醫院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移交政府,實行屬地化管理,建成了“15分鐘就醫圈”,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那時,分級診療的概念尚未提出,克拉瑪依將雙向轉診作為破解“看病難”的關鍵。
“大病去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的構想很美好。不過,市民在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熱情不高怎么辦?克拉瑪依市規定,市民只要在社區衛生服務機 構就診,就能免收普通門診掛號費、診查費和肌肉注射費;社區醫生擁有“大處方”權,可以為慢性病患者開一個月的藥;開展了全科服務團隊管理、中醫藥服務、 關愛生命活動以及社區慢性病防治等特色服務。
患者不愿轉診,喜歡直接到大醫院治療怎么辦?克拉瑪依市實行轉出醫療機構負責制,對于需要轉診的患者,社區醫生主動負責預約聯系轉診事宜,做到無縫對接,方便患者。經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簽約全科醫生轉診、預約掛號的患者,可優先獲得三級醫院的門診與住院服務。
2010年新疆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原則,在烏魯木齊市和克拉瑪依市率先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2014年,克拉瑪依市被列為全國公立醫院試點城市,衛生信息化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平臺和克拉瑪依市社區衛生統一監管平臺打通數據壁壘,讓各級醫療機構之間轉診信息通暢、路徑最優;建成了對內輻射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服務站,對外連接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市級遠程醫療服務平臺。
社區衛生服務人數五年增加一倍。2月26日一大早,趙琴來到克拉瑪依市天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全科醫生楊紅熟練地為她把脈并進行針灸治療,一套治療做下來,用時近四十分鐘。
“我很信任社區醫生,現在只要身體不舒服,我都會來社區看病。”53歲的趙琴家住和平小區。兩年前,她大病小病都到市中心醫院就診,直到社區醫生治好了她朋友的面癱,她開始信任社區醫生的醫術。
“社區醫生敬業、負責,給我看一次病愿意花幾十分鐘的時間,還會定期給我打電話詢問病情,這可是在大醫院享受不到的服務。”市民許盛謙贊不絕口,他還當起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義務宣傳員,勸大家“有病先找社區醫生”。 健康服務業不斷發展
在2016年自治區衛生計生委的工作計劃中,自治區分級診療試點計劃覆蓋全區70%的地區。
“您要掛高血壓科祖菲亞醫生的號?她今天號已滿,您看我幫您預約明天可以嗎?”2013年12月3日下午,自治區人民醫院門診分診護士黃春梅耐心地回復患者。
征得患者的同意后,黃春梅將患者遞來的就診卡一刷,電腦顯示出患者信息:“穆太力甫·玉素因,54歲……”她用鼠標選定高血壓科——祖菲亞·阿不力克木,一點預約鍵,信息自動生成,前后不超過30秒。
“給您預約了明天第9號,不用那么早來,下午4時帶著就診卡和病歷來就行。下次您要是看病,還可以打電話預約,這是預約電話,您留好。”黃春梅交代完事項后遞給患者一張電話預約卡。
剛送走這位患者,診室遞出一張綠色的“預約掛號通知單”,上面寫清了時間和專家名字,并附上了醫生的簽名。
黃春梅說,“這是診間預約,就是醫生在給病人看完病后,幫助患者確定下次復診時間或者是預約其他醫生。醫生有時忙不過來,就由我們來幫助患者完成預約。”
這樣的分診預約臺,醫院設立了16個,都有專人為患者預約掛號服務。在一樓大廳還有一個門診預約的掛號窗口。“我們這個窗口專為預約掛號的病人服務,幫 助他們辦理就診卡、預約醫生。”窗口人員古麗菲亞·玉素甫解釋,“實行了預約掛號后,雖然工作量有些增加,但的確是方便了患者。”
婦產科護士長王霞指著大廳說:“以前每天這里都有許多排隊的孕婦,有時人一多,連坐的地方都沒有,現在大家都按預約時間來,按順序坐著候診。這樣的環境,我們也感覺很舒服。”
電話預約掛號的程序是什么樣,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外科樓16樓,有兩間辦公室門上掛著“預約組”和“回訪組”牌子。負責人馬玉蘭說,這兩間辦公室,一間是 接聽全疆患者預約掛號,另一間負責電話隨訪,為出院病人做延伸服務。“一天要接三四百個電話,為患者預約2個月以內的普通號和專家號。患者只需要提供姓 名、年齡和電話就可以。”馬玉蘭說,如果遇到專家臨時停改診,就要隨時跟患者聯系,打電話詢問對方是否可以接受相同資歷的醫生。
預約的過程全部是電腦操作,錄入信息號碼后就自動生成,“加塞”是不可能的。在辦公室的另一端,放著一個大書架,有很多醫學書籍。“接線員也是醫學專業出身,平時也需要多積累一些醫學知識,在給患者選擇就診科室和調查隨訪中會用得著。”接線員何燕說。
2016年,自治區研究制定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開展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出臺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規定。基本建成全區統一預約診療平臺,已有10家醫療機構接入并運行。
新醫改通過預約診療服務、錯峰、分時段診療、合并服務窗口等措施,簡化就醫手續,有效改善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各試點單位也摸索總結出一些方法,為患者帶來了更多實惠。
新疆共有縣級公立醫院82所,其中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試點醫院51所。目前,試點醫院的改革工作已全面展開。各試點縣級公立醫院在破除"以藥養醫"瓶頸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這為新疆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無疑也大大減輕了群眾用藥負擔,基本藥物價格比改革前下降了30%左右。新疆12個國家級試點縣實施了藥物零差率銷售政策,國家為每個試點縣下撥了“以藥補醫”資金300萬元。
針對新疆地廣人稀、優質資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問題,新疆還大力推行遠程診療,特別建立了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自治區人民醫院兩個遠程會診中心, 覆蓋全區250余個醫院開展遠程會診,實現了縣縣通,并逐步拓展延伸到鄉鎮,全區累計會診病例已經達到11.5萬余例。遠程診療的開展,使全疆老百姓,特 別是邊遠地區群眾就近就能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地域偏遠、經濟欠發達、優質醫療資源匱乏、人才引進難……一連串困難制約著邊疆基層一線的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解決邊遠地區廣大農牧民的看病難題,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決定事物發展的關鍵因素,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有多長,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短。如何擺脫現實困難,用全新的思路探索基層醫療發展的新路徑,是我們當下亟待補齊的短板。
在和田市人民醫院,每年都有自治區級的專家義診,每到這個時候,前來看病的患者排成了長龍。
想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信任專家,這是病人的普遍訴求。
基層人才不足,是制約基層醫療事業發展的瓶頸,引進外來人才,對在崗醫生進行專業化培養,是近幾年很多基層醫院的做法。
畢業于河南省新鄉醫學院的張明花,目前在皮山縣人民醫院工作。遠離家鄉,赴新疆工作,對她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張明花說:“畢業后,我在家鄉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當時我在網上看到了皮山縣人民醫院的招聘啟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了新疆。”
不同的生活環境讓張明花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皮山縣人民醫院為她提供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張明花考入皮山縣人民醫院后,醫院分給她一套廉租房和一輛自行車。“房間里的生活設施樣樣齊全,比家里的條件還好。醫院承諾會報銷我大學期間90%的學 費,這讓我很驚訝。工作后的培訓機會也很多,我的實際操作機會也比家鄉的同學多,這里非常鍛煉人。”張明花說,“在職稱制度上,自治區也對基層一線的醫務 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稍作傾斜,著重強調基層醫務人員的服務能力,在學歷、資歷、論文等方面放寬條件。特別是針對偏遠農牧區,設置農牧區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 職務,在全疆農牧區范圍內有效,享受高級職稱各項待遇。”
2016年,自治區繼續加強衛生 計生專業骨干培養和高層次人才引進,爭取專項經費2225萬元,實施自治區醫藥衛生人才推動工程。深化醫教協同,設立235個住培專業基地,開展 “3+2”模式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工作,累計培訓各類師資、學員6930人。讓老百姓充分享受到醫改的紅利,讓每一個家庭沐浴政策的陽光,新疆醫療事業,正 以穩健的姿態,邁著從容的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