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8/8 0:00:00 來源:
未知
繼7月28日,
復星醫藥(
600196,
股吧)(600196.SH)宣布斥資12億美元并購
印度注射劑藥企Gland Pharma后,8月4日,“千億俱樂部”成員
上海醫藥(
601607,
股吧)(601607.SH)也跟著宣布了一筆高達9.8億人民幣的對澳洲保健品企業Vitaco的并購交易。
接二連三的醫藥企業海外并購額頻破紀錄,將今年的中資醫藥企業出海“買買買”推向了高潮。
“這甚至有可能會成為國內制藥企業變身跨國公司的關鍵時間節點。”羅蘭貝格醫藥并購方向的合伙人林江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前幾日復星集團舉行的電話會議中,復星醫藥執行董事兼董事長陳啟宇在 回應收購印度藥企時也作了同樣的判斷:“中國的醫療產業市場會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場之一,它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場了。按照全球的市場規律來講,伴隨著巨大 市場的產生,一定會形成行業中間非常具有本土以及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醫療保健行業。我們也希望醫藥在這中間有較大的作為。”
什么原因在支撐“買買買”?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醫藥行業有17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進行對外投資和收購的公告,領域覆蓋新藥研發、藥品生產、醫療器械、海外醫院并購等多個領域,涉及金額超百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A股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赴海外并購的公司總計為11家,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
為何今年醫藥企業海外并購來得如此匆忙并且兇猛?
第一財經記者就此采訪普華永道、羅蘭貝格的多位醫療并購方向的合伙人時,得到了相似的答案:除了出于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而引發的財務投資因素外,近兩年, 國內藥品市場競爭激烈,包括一致性評價、醫保壓價在內的眾多因素對藥企短期的影響嚴重,過去依托單一品種實現大幅盈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因此國內藥企瞄準 海外并購也是希望借此拓寬企業的盈利途徑。
“海外并購的爆發在之前一定都有一個醞釀的周期,從選取到盡職調查、談判、公開意向,這之間都需要時間,而近期并購項目的頻繁公開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于此前中國的企業對于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判斷。”林江翰說,“此外,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來說,一般A股、港股的醫藥企業PE值都比較高,那么就會出現一些企業買下海外標的,在海外退市后再裝進A股資本市場,進而使得本土企業在A股的估值上升。”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財團希望加入到健康行業的“跨國買手”行業,這也促動了近一兩年海外并購案例的爆發——過去醫藥企業遇到好的海外標的卻苦于沒錢買的現狀不再會發生了:包括中國平安(601318,股吧)、中國人壽(601628,股吧)等保險公司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醫藥企業的并購、私有化進程中,比如在愛康國賓和藥明康德的私有化進程中就都出現了以上財團的身影。
“財團與藥企的聯手被認為可以出現1+1>3的結果。藥企在海外標的的選擇和后期整合上可以更專業,而財團出了資本后,海外并購對藥企的資產負債就不會出現過多影響。”林江翰認為。
除了財務上的因素,在過去的一年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價下行都多重因素都讓本土制藥企業不得不考慮拓寬產品線、甚至掘金海外市場來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
在7月28日復星醫藥完成并購后,復星醫藥相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收購印度藥企Gland Pharma,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借機進入歐美市場(Gland Pharma在美國市場共有17個上市的品種規格),以及進一步獲取全球注冊與認證的能力(Gland Pharma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注射劑藥品生產制造企業,并已獲得全球各大法規市場的GMP認證,這對復星來說進軍國際市場尤為重要)。
無獨有偶,上海醫藥的此次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上市公司Vitaco則是希望借機進入過去布局不深的保健品行業,享受該行業未來增長帶來的收益,同時推進國際化發展和布局。
“上海醫藥擁有豐富的國內線上和線下渠道資源,而Vitaco擁有優質的保健品產品線,二者結合可打造規模化的保健品產品組合及拳頭產品,構建良好的資源互補和協同優勢。”上海醫藥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哪些海外標的是熱門
在普華永道思略特醫療行業合伙人孫超看來,在現階段,比較熱門的醫療行業海外標的包括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以及藥品三大類。
“醫療服務行業之所以成為熱門標的,是因為目前在國內市場,以醫院為主的醫療服務仍然存在巨大的供給缺口,而社會資本在進入時過去大多瞄準的也都是轉制 的一些公立醫院,但這些可供轉制的公立醫院目前已經都被收編得差不多了,并且價格非常昂貴,在這一情況下,資本就有了轉望海外市場的原因。”孫超表示。
醫療服務的并購,綠葉制藥(02186.HK)是最典型的中國買手。實際上,在復星醫藥斥資12億美元并購Gland Pharma之前,國內醫藥企業最大的并購案例就來自于港股上市公司綠葉制藥4月18日與澳大利亞第三大私立醫院集團HealtheCare完成的 6.88億美元的交割。綠葉醫療希望借此順利從制藥領域邁入中國最大的國際化的綜合性私人醫療集團行列,而HealtheCare也將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不僅僅是綠葉制藥,孫超透露,包括華潤集團在內的一些國內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的海外并購虎視眈眈。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由華潤集團牽頭的一個財團 正準備收購澳大利亞癌癥療法提供商Genesis Care的一部分股份,而如果成功,將成為中國與澳大利亞在去年達成自由貿易協議以來第一樁大規模的醫療保健相關交易。
“海外醫療服務類的資產一般現金流、利潤水平都不錯,但國內的社會資本進軍醫療服務領域都還存在盈利困擾,因此大家也都在嘗試將海外公司的這種能力復制到中國來,所以會對這樣的標比較感興趣。”孫超表示。
除了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以及藥物公司也是熱門標的:醫療器械類的公司注冊門檻低、新產品和迭代性以及利潤水平都較高;而藥物公司的并購可以讓國內企業快 速獲得新的產品以擺脫過去依托單一品種盈利的現狀。據孫超透露,在現階段,國內企業在并購時主要是希望可以借此獲得國際研發的能力,在未來不排除進一步獲 取海外渠道的可能。
而在林江翰看來,如果從企業并購的目的出發,這樣的并購標的又多可以分為三類:其一,并購會關注在全球以及中國市場 都增長較快的領域,比如腫瘤領域。其二,本土公司希望借此進一步加強原有領域的研發實力,比如對于一家原本在呼吸道領域就有所長的企業來說,如果海外標的 中有同一領域的優質標的,那么這一并購將有助于本土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實力增強。其三,對于一些希望在已有領域之外有所拓展的醫藥企業,海外并購將有助于業 務能力的迅速取得。比如以上提及的綠葉制藥,就是希望通過并購快速取得從制藥領域向醫療服務領域延伸的“通行證”。
中國本土醫藥企業頻頻出海,“交易”可能才只是海外并購長途中的第一步,后續整合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有人曾做了這樣的比方:就好比一場換腎手術,交易成功才僅僅代表找到了合適的“腎源”,如何應對后期可能會到來的排斥反應才是更重要的環節。
“醫療服務方向的并購能否成功未來還有很大考驗,因為醫療的運作其實非常本土化,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在孫超看來,短期內,中國本土醫藥企業出 海并購免不了會出現“交學費”的情況,“買回來以后企業如何整合,從系統到人員、團隊的搭建目前我們的管理體系都還不完整。”
的確,作為海外標的價值的一部分,如何守住原有的技術以及管理團隊,對于尚缺乏出海并購管理經驗的中國團隊來說將是巨大考驗。尤其是在對發達國家的優質標的進行并購時,這一管理上的“水土不服”顯得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