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9/2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印發了《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在中醫藥領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到 2020年,我國要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的發展目標。同時,規劃還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拓展中醫藥服務新業態、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等三個方面提出了 新的內容。
中醫藥人才匱乏
規劃指出,“十二五”時期,中醫藥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中醫藥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基本形成了 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整體發展的新格局,對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提升,中醫藥“十二 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
此次發布的規劃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的成就之上又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即中醫藥醫療、保健、科 研、教育、產業、文化發展邁上新臺階,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服務可得性、可及性明顯改善,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學術水平大幅 提升,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更加廣泛,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法律體系、標準體系、監督體系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中醫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為建設健康中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貢獻。
但是,廣西中 醫藥大學校長唐農表示,目前我國中醫藥人才隊伍,尤其是基層中醫藥人才嚴重匱乏,滿足不了患者就醫和中醫藥發展的需要。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陳仁壽告訴中國 商報記者,盡管目前我國十分重視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每年培養的人數也很多,但是畢業之后真正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并不多,而畢業后進入中醫院工作的學生也 大多從事的是中西醫結合的工作。
陳仁壽表示,由于導向的原因,目前中醫藥大學對于傳統的東西往往重視不夠,而過多地強調創新,其結果必然是中醫藥水平不高,中醫藥特色不明顯,人才不能滿足人們對中醫藥診療的需求。
陳仁壽建議,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必須要明確目標,遵循中醫藥的規律,在強調中醫藥創新的同時,更要注重特色。要培養中西醫結合的人才,更要重視純 正中醫人才的培養,要嚴格分清中醫學與中西醫結合專業的不同培養方法和目的,在今后的醫師資格考試等方面,也要對不同的專業予以區分。
對此,規劃明確提出,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者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終身教育體系。同時,要逐步建立符合中醫藥不同崗位要求的人才標準,加大中醫藥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促進中醫藥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需要拓展服務新業態
規劃重點明確了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和中醫藥健康旅游服 務兩項內容,而推進醫養結合模式以及推動醫療旅游產業發展,則是落實規劃內容的關鍵所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 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醫藥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其服務新業態的拓展將是推進醫 療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在醫療、康復、養老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提升,開展醫養結合的新 型養老模式就成為了眼下工作的重點。去年十月,全國老齡辦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了《全國老齡辦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的合作 協議》。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表示,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獨具特色,由于其在養生保健及療養康復過程中的突出作用,在老年人群體當中廣受歡迎。促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對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傳播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商報記者查閱相關文件發現,全國多個省市已經開始著手推進中醫健康養老新模式。黑龍江省發出通知,要求加大醫療養老聯合體建設及養老機構內設醫療康復機構建設的力度,為養老人員提供上門服務及中醫藥養生保健、中醫體檢、中醫藥文化知識宣傳和中醫藥診療服務。北京市 則宣布在東城區、西城區、大興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六個區開展“醫養結合”中醫健康養老模式,試點工作將篩選一些優質的民營中醫院和社會養老機 構,納入中醫養老基地,通過設置養老病區、日間照料中心及社會資本進入建養老院等方式,探索中醫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銜接機制。
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則更多地將目光放在了推廣中醫藥文化上。中國醫促會國際醫療旅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侯勝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各國都在用各種手段吸引外國患者選擇醫療旅游服務,而對我國來講,我們擁有在中醫藥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
侯勝田表示,中醫藥作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正面臨著發展的大好時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將中醫藥文化融合在醫療旅 游產業中,為中醫藥的傳播提供載體,可以使消費者在享受醫療旅游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元素和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走向國際提供內在動力。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
規劃的另一個新內容是將中醫藥“一帶一路” 發展列為了“十三五”時期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規劃提出,在“十三五”期間,要啟動中醫藥國際專項合作,做好區域布局,支持各類優秀中醫藥 機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成立中醫藥中心,面向當地民眾提供中醫醫療和養生保健服務,推動中醫藥理論、文化、服務融入沿線各國衛生體系。針對不同國 家的藥品規管制度,通過以醫帶藥的方式,推動成熟且有中藥材資源充分保障的中藥產品以藥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種方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注冊,并形 成知名品牌,擴大中藥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份額。
事實證明,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我國中醫藥“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6月,我國與德國簽 署《2017-2018中德衛生合作行動計劃》及有關合作備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中德 兩國政府十分重視雙方在深化傳統中醫藥領域的合作,這為中醫“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同時,通過在海外孔子學院增設推介中醫藥內容等措施,中醫藥正在 成為中國提高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抓手。
8月19至20日,中醫藥文化與健康產業國際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行。來自埃及、伊朗、吉爾吉斯斯坦、烏克蘭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代表就中醫藥國際化之路展開了熱烈討論。烏克蘭共和國國務院人道及社會政策衛生事務局副局長維切斯拉夫·耶夫杜山尼郭表示,烏克蘭有很多中醫診所,其中使用的針灸等治療方法對治療病患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伯禮透露,我國目前已經與70多個國家簽訂了近百個含有中醫藥內容的政府間協議。作為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基地,我國已經在國外建立了十余個中醫藥中心,今年還將再建立10個。
8月25日,國務院發文同意建立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該聯席會議制度將統籌協調、宏觀指導全國的中醫藥工作,研究促進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 的方針政策,并促進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除此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也已經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日程,并有望于年內正式出臺。隨著相 關法律法規的逐步落實,我國中醫藥領域的發展將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