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1/8 0:00:00 來源:
未知
2014年7月,遠大醫藥公司(簡稱遠大醫藥)與硚口區搬遷改造指揮部完成土地移交,成為古田工業區第一個將生產工廠完全遷出的化工企業。
土地移交后,遠大醫藥并沒有揮手作別,而是將總部留在硚口。
近日,在漢口月湖橋頭的武漢城市廣場寫字樓里,我們見到遠大醫藥董事長謝國范。
謝 國范今年64歲,從1994年起擔任這家企業的負責人。他十分自豪地說:“通過搬遷改造,我們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技術和產品升級、實施企業并購,實現了 ‘三級跳’。目前在硚口的空間就是這1365平方米寫字樓,但去年上交的稅收就有2.01億元。放在10多年甚至6年前,這是我做夢都不敢想的。”
曾是無人愿接的“棄兒”
遠大醫藥的前身是武漢制藥廠,1939年創建于太行山抗日根據地。
上世紀末,與許多傳統國企一樣,武漢制藥廠出現了嚴重虧損。為了搞活企業,武漢制藥廠先后進行內部承包、職工入股、聘請職業經理人等,但由于機制不活,還是走到了倒閉邊緣。
2000 年,武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將武漢制藥廠作為全市首批國企改制試點單位,率先進行“兩退”(即國有資本退出控股地位、職工退出全民身份)。盡管機制發生了變 化,但由于沒有現金流,企業發展仍然困難。當時,國家政策規定,所有制藥企業必須進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改造,否則失去生產資格。為了弄到 GMP改造的4000萬元,謝國范找遍所有銀行,沒有一家愿貸款。找到幾家有錢的企業,人家一看資產情況,發現所謂凈資產大多為應收賬款,都沒了后話。 “當時,我們這家2000多人的企業,被別人視為病入膏肓的棄兒。”
2002年底,總部在北京的民營企業遠大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出資6000萬元,收購全部2000萬元的職工股,投資4000萬元進行GMP改造,企業獲得了生存機會。
搬遷帶來轉型機會
2002年至2009年間,遠大醫藥一直在古田工業區維持性的發展,主要生產原料藥。2010年,企業銷售收入61627萬元,凈利潤2686萬元,稅收5168萬元。
當 年11月,武漢市政府一紙文件,要求它將全部生產環節搬遷至三環以外。“對這次搬遷,我開始也心里沒底。”謝國范說,早在1991年,企業曾有一個安乃近 產品改造項目,僅將生產線從公司前門搬至后門,就花了8500萬元,搬遷結束后發現有缺陷,又花兩年時間、投資3000萬元,生產線才恢復正常運行。“整 體搬遷涉及到所有生產車間和全體員工,所需資金是一筆大數字,靠我們企業積累肯定不可能。”
遠大醫藥在古田地區有將近300畝土地,政府決定出資8.55億元收儲,作為企業搬遷建設資金,并承諾協助解決職工安置等相關問題。
經 過認真研究,遠大醫藥管理層決定不搞“平移”式搬遷,而將公司產品分門別類,按貼近原料產地和主要市場的原則,分別建立3個生產基地。原料產品生產遷到陽 新富池鎮,投資9億元,建立占地1600畝的醫藥工業園;眼科產品生產遷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5億元,建設占地60畝的遠大天天明眼科用藥基 地。其他制劑生產遷到東西湖區金銀湖生態工業園,投資5億元,建立占地116.5畝的遠大醫藥基本藥物技改項目。
利用搬遷改造資金,遠大并購德國凱德諾、北京九和、天津晶明、武大弘元、武漢科諾等上下游企業,迄今旗下擁有2家分公司、8家全資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企業版圖已逐步擴展全國乃至國際。
2015年,遠大醫藥實現銷售收入24.48億元,凈利潤2.29億元,從全國化學工業排名100名以外進位至第38位。
政府支持如影隨形
“搬遷成功,離不開資金,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謝國范深有感觸地說。
據介紹,搬遷啟動時,遠大醫藥在職與退休職工總數近5000人。不少退休職工認為土地增值了,要求補償;許多職工擔心企業遷往外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受到影響。
硚口區政府主動出面,組織20多次座談會,與退休職工進行多層次廣范圍溝通,傾聽員工訴求。企業決定拿出近千萬元,對離退休職工予以撫慰,贏得他們理解。
針對部分職工不愿離漢工作問題,政府部門和企業協商調整新廠建設方案,新增單身職工宿舍和夫妻房,多次帶領職工代表赴陽新查看新廠建設工地、生產車間、職工生活區建設情況。決定安排6臺交通車每周兩次往返接送輪班工人。最終,280多名員工同意到富池廠區工作。
遠大醫藥平穩實現了轉型升級。目前,公司正在募集產業投資發展基金,爭取實現每年2個-3個項目的收購目標。謝國范信心滿滿:“今年銷售收入可超30億元。在‘十三五’末,公司將實現70億的年銷售目標,遠大醫藥將走得更遠,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