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認識了山溝溝里的祖傳骨傷科老中醫張紹富。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我先后為他寫稿見報有100多篇。后來張氏骨傷不斷發揚壯大,也有賴宣傳工作發揮的作用,可見新聞宣傳工作是多么重要!”11月15~16日,在京召開的中國中醫藥報社2016年全國中醫藥新聞宣傳骨干培訓班上,報社優秀駐地記者章關春激情洋溢地向大家講述他對駐地記者基本功的認識與體會,他說:“當好記者要多寫稿、寫好稿,要對中醫藥宣傳工作有熱情和干勁!”
但光憑熱情還不夠,章關春說,還要用心去寫,下足功夫。如何才能把功夫下足?中國中醫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淑軍提出,要牢記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堅強新聞輿論陣地的使命,頂天立地做好中醫藥新聞報道。
訂閱報紙讓市領導更重視中醫藥
《中國中醫藥報》是我們了解國家中醫藥政策動態的第一媒體,四川省自貢市中醫醫院黨辦主任陳嶺說。
“我們市級領導一直以來就很關心中醫藥的發展,為了讓他們能第一時間了解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政策動態,我們為他們訂閱了《中國中醫藥報》,看到近年來全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勢頭,市領導對中醫藥更加重視了。”陳嶺說,該市臥龍湖康療中心建設項目原規劃占地200畝,后經市領導實地考察后決定應從更高層次發揮該項目的中醫藥特色優勢,又將規劃面積提升為500畝。
成都中醫藥大學宣傳部部長賴玉萍說:“《中國中醫藥報》是中醫藥行業的新聞輿論擔當,我們通過這份報紙了解政策、學習經驗,也啟發了思路,同時也希望通過這一行業權威平臺展示我們的成績。”
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辦公室主任歐陽波表示,希望各駐地記者、通訊員充分發揮中國中醫藥報社一報一網一刊和新媒體集群的平臺優勢,積極通報各地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的新思路、新舉措,開展健康服務業的新做法、新經驗以及中醫藥改革的新突破、新成效。拓寬中醫藥報道的深度與廣度,講好中醫藥故事。
如何講好中醫藥故事?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任記者王君平提醒大家:“我們做中醫藥報道要把中央精神領會好,要時刻保持對齊意識。”他又和大家溫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堅持“四向”的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堅持正確工作取向。
好新聞要撓到癢處、打到痛處
“我們校慶剛剛結束,還有很多掃尾工作,本來實在抽不開身,但是看到這次培訓的課程表,就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賴玉萍說,上完一天的課,果然收獲了實打實的“干貨”。
中國中醫藥報社新媒體部主任高新軍的授課以頭戴“智媒體”腦電波監測儀開場。除了“智媒體”這個新名詞,新媒體、全媒體、融媒體等字眼在培訓中被反復提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什么樣的媒體有市場、能生存?高新軍的回答是:以用戶為中心、內容個性化、注重互動的新媒體。
以用戶為中心,要時刻保持受眾意識。王淑軍說,“新聞工作要撓到受眾的癢處,受眾在哪我們就到哪里去。報社未來的工作將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以移動互聯網為重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王君平談到受眾意識時說:“傳播是個技術活,要有‘代入感’,不能只是局限于某個專業領域,要從受眾的角度去考慮,放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去衡量,跳出新聞想新聞。”唯有接地氣,獲得鮮活的第一手資料,了解新聞真相,下功夫做足新聞調查課,才能寫好“走心”的新聞,才能打到痛處,功不唐捐。
說到“跳出新聞想新聞”,近年來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300多篇稿件的駐江蘇省優秀通訊員楊璞說,“我們在進行中醫藥新聞采訪、寫作時,如果僅把中醫藥當作一個學科來看待就會進入死胡同。要將中醫藥當作一種文化來思考,生活處處有中醫,把生活話題中的中醫元素提煉成為一種文化元素、中醫符號,這樣我們對于中醫藥新聞的報道思路和視野才會廣闊起來。”
各地記者和通訊員們的心聲
盡管中國中醫藥報社舉辦過多次駐地記者培訓班,但全國24個記者站的130位新聞宣傳骨干參加辦在報社“家”門口的培訓班還是第一次。參觀報社時,優秀駐地記者李曉峰見到素未謀面、卻早已通過稿件往來相互熟知的報社編輯們分外親切,“來到報社感覺像回娘家了!”
各地記者和通訊員最為關心的是如何與《中國中醫藥報》官微合作,爭取第一時間將當地重大新聞、熱點新聞在行業權威媒體呈現。
賴玉萍說:“我們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公眾號發布的優秀圖文內容,經常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還有兩次閱讀量短時間內就排在了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排行榜第一位。如果這些內容能在《中國中醫藥報》的微信號上轉發,引起行業內的關注就更好了。”
自貢市中醫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常以微視頻的形式做新聞報道,陳嶺說,微視頻效果特別好,粉絲越來越多,醫院新聞的傳播效果也越來越好。
“聽高新軍老師講,2016年是直播元年,視頻談養生,講科普,是中醫藥傳播的方向,這提醒了我。”陳嶺說,我們醫院就有很多中醫藥專家資源,何不去挖掘一下,請專家做一些短小精悍的養生科普視頻發布在官微上,一定會受到百姓歡迎!她甚至連第一個策劃都想好了:“二十四節氣養生就不錯啊!”
“過去,養生科普的對象都是中老年人,但是在工作中我們發現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于中醫藥,特別是中醫兒科、亞健康和中醫美容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很大,所以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應逐漸向年輕人傾斜。”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外聯部主任李秀芳說。
兩天的培訓,收獲之大讓學員們直呼“解渴”。盡管還有很多學習內容需要慢慢消化,但做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立足中醫藥行業、服務需求“頂天立地”的筆桿子,早已是大家共同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