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1/23 0:00:00 來源:
未知
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傳統中醫藥,在互聯網時代該如何構建互聯網+藍圖?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的“2016廣州國際中醫藥大健康博覽會暨高峰論壇”11月18日-20日在廣州舉行。在一場“中醫藥的互聯網+”高峰論壇上,百度醫療事業部總經理李政、桃谷科技董事長兼CEO張守川(前阿里健康COO、京東副總裁)等業界大咖為中醫藥的互聯網+之路出謀劃策。李政表示,將把中醫大數據納入百度醫療大腦,構建中醫大數據知識庫,輔助中醫診療。
百度醫療大腦將構建中醫版
因為魏則西事件,百度醫療廣告一度成為眾矢之的,之后進行了一系列整頓。百度醫療事業部總經理李政用“心懷敬畏、如履薄冰”來形容進入醫療領域的心情。他指出,“沒有情懷就沒資格做互聯網醫療這件事。”今年10月,百度推出百度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內的最新成果——百度醫療大腦,百度醫療大腦是通過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的采集與分析進行人工智能化的產品設計,模擬醫生問診流程,與用戶交流,依據用戶癥狀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通過驗證給出最終建議。
百度現在日均有6000萬次醫療健康搜索,李政指出,目前百度每天與中醫藥有關的檢索接近1000萬次,可見老百姓對中醫的關注度在持續上升,中醫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百度與中醫如何結合?大數據應用大有可為。中西醫大數據作用不同,西醫遵循循證醫學相比,西醫大數據可以在規范診療路徑、優化治療方案和藥品應用等方面發揮作用。而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大數據通過分析海量數據,驗證中醫的有效性,可以超越傳統經驗醫學。
如何將大數據應用于中醫?李政指出,首先要將中醫數據化,包括標準化、結構化、全景化和持續化。第二階段的應用是數據分析,包括臨床療效分析、中醫文獻的挖掘與歸類、中醫方劑的相似性挖掘、中醫知識圖譜的構建等,最后達到大數據應用的目的,如在精準化用藥、藥物研制、中醫養生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參考。
李政表示,希望百度醫療大腦不僅是西醫的,還是中西醫結合的大腦,構建起中醫大數據的知識庫,滿足千萬網民的需求。據介紹,目前百度醫療中醫大數據知識庫已經有1000余本中醫古籍、1.1萬種中藥、10萬方劑、10余萬種中醫藥術語。李政指出,希望借助這些信息,通過圖像識別和文獻挖掘,結合望聞問切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可以發布中醫版的百度醫療大腦,實現中醫的智能問診。
中醫可借力互聯網發展
傳統中醫藥跟互聯網如何+起來?張守川的態度則謹慎得多。目前頭銜為桃谷科技董事長兼CEO的張守川,曾先后擔任京東副總裁、阿里健康COO,是互聯網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傳統中醫由幾千年的歷史,互聯網誕生才幾十年,互聯網+中醫如果倉促結合,小心生出怪胎。”張守川認為,傳統中醫藥要走出國門,互聯網工具是個路徑。從醫療角度來說,傳統中醫藥存在諸多問題,中西醫要平起平坐為時尚早。
數據顯示,中醫醫療機構數量、床位數量以及中醫執業醫師數量均遠低于西醫。目前全國中醫醫療機構3.9萬個,在全國94.9萬個醫療機構中占比只有4.14%。中醫床位70.6萬張,在全國醫療機構572.5萬張總床位中占比12.3%。中醫藥執業藥師36.8萬人,占全國執業藥師的比重為14.1%。全國中醫總診療人次7.5億人次,僅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15%。張守川指出,從這些數據來看,中醫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名老中醫資源稀缺,掛不上號,診斷需患者當面視診,存在不可復制性;中醫缺乏標準化治療路徑,老中醫學術傳承相對困難;地道中藥材稀缺、中藥產業信息不透明、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交易中間環節多、中藥材價格混亂、摻假售假現象嚴重等,都是傳統中醫藥存在的問題。
張守川認為,可以借力互聯網解決中醫藥的一些問題。如通過互聯網,對中醫大處方進行監控、建立中藥原產地及渠道流向跟蹤、建立中藥電子商務平臺等。
可穿戴設備助力中醫現代化
實現遠程問診,可穿戴設備是必要條件之一。跟西醫利用血糖儀、血壓計等設備不同,傳統中醫必須依靠望、聞、問、切實現診斷,其中“切”即指脈診。在現代醫學的沖擊下,關于中醫脈診的質疑非常之多。而智能可穿戴設備中醫脈診儀正在把中醫把脈變成像量血壓一樣簡單。在論壇上,常州金拇健康科技首席技術官、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美國杰出技術人才王晉中博士現場演示了這一“黑科技”。記者親測,通過一個小巧的脈診儀測量食指,加上手機端的計算,整個互聯網把脈過程約一分鐘,而結果竟能測出體驗者是否正處于感冒或例假期。
王晉中博士介紹,中醫脈診實際上是歷史最悠久的非侵入性心血管測量,脈診測量的其實是血液壓力波。任何固定周期性的波,都可以分解為無數個簡諧波(正弦函數和余弦函數)的合成。研究發現,不同的諧波對應不同的經絡,這也驗證了傳統中醫的偉大。“目前已經研究出肝經、腎經、胃經等11種經絡的諧頻特征與定量。”
目前市面上號稱可以實現遠程中醫問診的脈診儀數量不少,不過王晉中指出,這些產品重復性差,無法量化,無法與現代生理指標連接,通常也攜帶不便。即使是常州金拇的這款智能可穿戴中醫脈診儀,目前也僅在一些醫院和科研機構試用,真正進入市場仍至少要半年之后,相關功能和后臺服務器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未來產品有望進一步更新迭代,希望到兩三年后,市民可以直接通過手機就可以測量自己的脈搏,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
醫院互聯網服務需建標準
根據《廣東省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年)》和《廣東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廣東省健康服務業發展總規模達一萬億元,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產業。其中,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將發揮重要作用。廣東省將推動一大批中醫藥老字號企業向健康產業拓展,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發展智慧中醫醫療。探索中醫醫療與養老融合服務模式。大力發展嶺南中醫藥健康旅游,全面加強嶺南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工作,實施“中醫制劑開發”“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等重點項目,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將成為新常態下推動廣東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規財(人事)處處長劉木才指出,廣東在互聯網+中醫藥方面已經有很好的實踐經驗,但仍需要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配套政策等方面進行改善。例如公立醫院與互聯網企業之間如何合作,是否涉及國有資產流失,互聯網服務如何收費也缺乏標準,各個醫院之間醫療系統各自為營也影響了互聯網服務的便利性。據透露,廣東將遴選一批互聯網服務中醫藥的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共同推進互聯網+中醫藥的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