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2/1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有媒體報道順豐旗下成都順意豐醫藥有限公司與賽諾菲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將在成都啟動賽諾菲中國第三家、西南首家醫藥物流中心項目。
報道指出,順豐是賽諾菲在中國第三家、西南地區首家醫藥物流中心項目合作的公司,順豐此舉更是顯示了其殺入醫藥流通領域的決心。

其實早在2014年,順豐在醫藥冷運領域就有布局。只是,最近的新動作,不免讓行業措手不及,以至于大家都在喊“順豐殺來了!”
那么,順豐到底實力如何呢?又是怎樣的布局刺激了行業緊繃的神經呢?
兩張圖看懂順豐冷運布局
藍鯨健康了解發現,順豐很早就開始關注冷鏈物流的市場機會,并于2014年3月單獨成立了醫藥物流事業部。
此前,醫藥物流事業部一直歸屬于供應鏈事業群中,在今年年初,順豐成立“冷運事業部”,分離醫藥冷鏈和生鮮冷鏈資源,業務內容直接向總部匯報。
而此次牽手國際巨頭賽諾菲的成都順意豐醫藥有限公司,是順豐速運于2014年成立的全資子公司,是四川省首批取得第三方醫藥物流資質的企業之一。
一系列動作表明,醫藥物流逐漸成為順豐的業務核心。
這一點從上圖就可以得到佐證。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藍鯨健康,能夠獲得國際醫藥巨頭的青睞,將醫藥甚至未來疫苗業務一同交付,也正印證了順豐在醫藥物流乃至冷鏈物流上布局的能力。
那么順豐殺入醫藥流通市場還有哪些不得不提的布局呢?
也許這張圖就可以看出順豐不是“赤手空拳”而是“有備而來”。而順豐的超前布局,也遠不止是和國際巨頭聯姻這么簡單,背后恐是對市場份額的渴望。其看待市場的毒辣眼光已非一般企業能及,為了吃下大的市場份額,可謂步步為營。
順豐的“金剛鉆”是啥?
順豐的強勢入局,極大刺激了行業緊繃的神經,能順勢“殺入”,沒有一些能拿出手的“絕活”是不可能的。
有流通行業人士向藍鯨健康表示,相比于傳統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國內快遞市場第一梯隊的順豐無論是運輸速度、營業網點還是物流處理能力方面,均有著很多藥商和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此外,其在冷鏈確實做得很好,甚至比很多藥商都要好。
單體面積最大的GSP認證冷庫
什么是GSP資質認證?GSP是英文Good Supply Practice的縮寫,在國內被稱為《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
在GSP中明確規定:經營疫苗或生物制品的企業,應有與經營規模和經營品種相適應的冷藏(凍)儲存、運輸設備;在運輸過程中,對有溫度要求的藥品,應采取相應的保溫或冷藏措施;疫苗運輸采用的冷藏車輛及冷藏(凍)箱,應能自動調控和顯示溫度狀況;藥品運輸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得將運輸車輛作為藥品的儲存場所。
對于經營者來說GSP資質認證就相當于行業“準入證”一樣。
目前,成都順意豐醫藥有限公司已通過國家新版GSP資質認證,建有6000平立體高位貨架倉庫,其中600平冷藏庫,是四川省內最大醫藥單體冷庫。
此外,順豐冷運已分別在華東、華南等地區建立符合《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的醫藥標準倉庫,倉儲面積超3.5萬平米。倉內采用先進的自動化制冷降溫設備(部分倉庫)和計算機溫度監控系統,滿足各種溫層產品存儲需求,實行7*24*365全天服務。
營業網點多
藍鯨健康通過查詢得知,目前順豐的營業網點已經將近8000余家,覆蓋全國31個省市、直轄市。同時,順豐冷運已在全國25個主要城市按照醫藥中轉標準建立了醫藥中轉場。
這一點甚至連整個醫藥物流行業的龍頭——九州通都難以匹敵。
運輸能力強
目前,順豐冷運已開通哈爾濱、北京、成都、武漢、南京、廣州、連云港等24個城市的醫藥陸運干線網。除了陸路運輸之外,順豐還有專機運輸,在整個運輸網絡中裝載GPS與GIS貨物定位系統,全力保障運輸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順豐有228輛醫藥冷藏車經GSP標準驗證合格。截止2016年,順豐航空擁有自有全貨機36架。這些都極大的增強了順豐在物流領域的運輸能力。
相比于傳統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順豐在運輸速度、營業網點還是物流處理能力方面的“絕活”,均有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就不難想象順豐強勢入局的原因了,手有“金剛鉆”正是其最大的倚仗。
還有誰殺入醫藥流通?
遠超1.6萬億元的醫藥流通大市場,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其中,中國郵政就“覬覦”醫藥物流已久。
近日有消息稱,擁有EMS品牌的中國郵政集團開始在醫改焦點省份安徽試點醫藥物流配送項目。
對于這一消息,藍鯨健康并不感到意外。其實早在2006年,中國郵政就已經進入醫藥物流配送行業。當時寧夏第一個實施了以省為單位、以政府為主導的醫療機構藥品統一招標、統一價格、統一配送的“三統一”政策。其中,藥品配送是由寧夏郵政中郵物流公司和寧夏醫藥集團總公司指定承擔。
隨后,中國郵政2011年在內蒙古和甘肅再度開展醫藥物流配送試點。其中,在內蒙古仍采用寧夏類似獨立操作的模式。而在甘肅省采取的是由省郵政局和民營資本合資成立公司(隴郵醫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
據業內人士觀察,中國郵政由西部轉入東部,進入物流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東地區,也是為以后推廣到其他省作準備。
除了中國郵政、順豐已經進入醫藥物流市場外,國際知名物流企業UPS也已進入國內市場,在上海、杭州等地設立了醫療保健倉儲中心。
政策助力 行業洗牌再所難免
據工信部統計,2015年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了2.6萬億,且仍在每年超過GDP增幅的速度增長。但是,藥品流通卻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存在服務分散、標準化弱等問題,亟待升級。
2016年2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第二批取消15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國發〔2016〕9號),規定取消從事第三方藥品物流業務審批。這意味著只要符合藥品運輸的要求,未來家喻戶曉的快遞公司,都有可能加入到全國1.3萬家醫藥商業的第三方藥品物流中來。
國家政策也助力順豐等快遞巨頭的醫藥物流布局
按照國家醫改的思路,減少藥品流通環節,降低藥價,藥品最理想的運輸方式是只跟一個配送商打交道,同時還要保證配送準確與及時。恰好,第三方物流可以很好地滿足這點。
而目前我國95%以上的藥品配送商是屬于中小型醫藥企業,而中小型配送商的短板在于新版GSP對冷鏈與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其承擔不了大規模資金的投入。而實際上有部分中小型配送商,就是直接委托給第三方物流倉儲與配送。
藍鯨健康認為,一方面看,短期是兩者合作,但長期來看,未來部分中小型配送商很可能會被順豐等第三方物流吃掉。
正如,九州通天津醫藥公司總經理陳燕武所說,政策的改變,加上大的市場前景,未來還會有更多第三方物流進入,行業大洗牌已經在所難免,中小型配送商或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