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記者歷時8個月,調查了上海、湖南兩地的6家大型醫院,終于揭開了秘密。這些被稱為醫藥代表的“特殊患者”通過天天跑醫院向醫生推銷藥品。醫生開出處方后,只要患者購買了藥品,醫藥代表就能獲取近10%左右的提成。而他們返給醫生的藥品回扣,比例高的也在40%左右。(12月25日 《新京報》 )
記者僅僅暗訪了上海和湖南兩個地方的幾家醫院,就跟蹤到100多名醫藥代表,而且每個代表都會從藥品商那里代理多種藥品,每天都能找到幾個醫生合作,一種藥品的回扣就在30%-40%。單看這幾個醫院的情況,藥品回扣就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利益鏈條,多數的藥品商、藥品代表和醫生緊密地連成一體,互相靠利益依存,讓藥品回扣更頑固,更有“生命力”。
上海和湖南兩個地方尚且如此,那若放之全國來看,藥品回扣豈不更是龐大的存在,更觸目驚心?地方甚至具體到一個醫院,能夠這樣猖獗,并且能普遍存在,就不得不先反思大環境的問題。
現在醫院的藥品都是通過統一招標而來的,對于面向市場的招標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這表明了政府降低藥費的初衷??涩F實卻是,最后的中標價與藥廠的供貨價仍有數倍差距。說到底還是“以藥補醫”的頑疾沒有根除,所謂的補償機制也沒有被真正理順。就使藥品的中標價貴、甚至是過度虛高仍是現在的一種常態。
這樣一來,虛高的中標價就成了現實存在的“大肥肉”,大家都想來吃一口。再加上藥品產量過剩的現實,藥品商為了謀利不得不采用一系列的藥品促銷手段,這便是藥品回扣的直接引子。只要有了促銷手段,自然會有大群人想拿到其中的提成,醫藥代表這一群體也就出現了,而直接開處方的醫生便成了醫院代表要拿下的對象。
事實證明,醫生很容易被“拿下”,因為大多禁不住40%醫藥回扣的誘惑,再就是因為醫藥代表普遍性的存在,干這一勾當的醫生也不在少數,處于這種環境下,再加上趨眾心理和心存僥幸,動搖在所難免。所以,吃肉的各方就“順理成章”地形成,觸目驚心的“藥品回扣”利益鏈條也就煉成了。
在“藥品回扣”煉成的過程中,除了那些固有的頑疾,醫院方面的管理也讓公眾質疑。幾十個甚至數百個醫藥代表天天在醫院里游走,醫藥代表和醫生“談笑風生”,為利茍合,連醫院的清潔工都了然于胸,難道醫院方面就沒有絲毫察覺?是真不知道,還是有貓膩在里面,這恐怕需要相關部門的深入調查,真相才能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于醫生的監管和對醫德醫風的培養,醫院方面做得確實不盡人意。具體而言,這還缺乏制度化、體系化和常態化的監管,再就是思想教育的缺乏。剖析觸目驚心的“藥品回扣”煉成過程,是為了更精準地找到要整治的點,更快更好地去除積弊。就目前來看,“以藥補醫”機制的破除仍需大刀闊斧地落實,探索新的醫院補償機制,這毋庸置疑。當然,關鍵還在于藥品中標價的合理壓低。因為只要中標價的“虛高空間”變小,甚至是擠掉,相關方自然就吃不到肉,所謂的“利益依存”也便不攻自破。最后還是老生常談的監管,必須走上制度化、體系化和常態化的路子上,切斷利益鏈條,還“藥品售賣”一個清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