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自身的科研創新實力,也代表了其未來成長可能性,尤其對于醫藥行業這樣需要搶占創新制高點的行業來說,更是如此。
截至3月20日,醫藥行業共有3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6年研發投入情況。
統計結果顯示,在這37家醫藥上市公司中,有12家研發費用總額達到億元級別。其中恒瑞醫藥(600276.SH)最高,達到11.84億元,同比增長32.82%,成為行業當之無愧的創新領頭羊。
研發費用在2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的企業有5家,依次是白云山(600332.SH)(3.30億元)、華潤三九(000999.SZ)(2.80億元)、長春高新(000661.SZ)(2.65億元)、華東醫藥(000963.SZ)(2.64億元)、普洛藥業(000739.SZ)(2.01億元);研發費用在1億元至2億元之間的的企業有6家,分別是哈藥股份(600664.SH)、華潤雙鶴(600062.SH)、東阿阿膠(000423.SZ)、華北制藥(600812.SH)、新華制藥(000756.SZ)、安圖生物(603658.SH)。
從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來看,有4家藥企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分別是智飛生物(300122.SZ)(16.96%)、萬孚生物(300482.SZ)(11.28%)、恒瑞醫藥(10.68%)、安圖生物(10.60%)。
從投入人力成本的指標來看,恒瑞醫藥、白云山、上海凱寶(300039.SZ)、長春高新等4家企業研發團隊規模達到500人以上,其中恒瑞醫藥同樣遙遙領先,達到2000人以上。在200人至500人規模的有18家企業。
恒瑞醫藥近年來依靠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大量的研發投入,已然成為行業公認的仿制藥龍頭和創新領頭羊。公司仿制藥產品布局遵循“人有我快、搶仿首仿”,“人無我有、開發高技術壁壘仿制藥”的思路,儲備品種已經超過100個,2016年至今有6個仿制藥獲得CDE優先評審。在創新藥開發上,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每2-3年都有創新藥上市的發展態勢。此前已有兩種創新藥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獲批上市。
2016年恒瑞醫藥取得創新藥臨床批件7個、仿制藥臨床批件36個,仿制藥制劑生產批件2個,遞交9項產品參比制劑備案材料,完成4個產品的生物等效性試驗工作。未來一段時期內將會成為恒瑞醫藥藥物創新的收獲期。
當然,良好的業績是進行研發投入的前提,像恒瑞醫藥這樣,即使研發投入高達數十億元,2016年還是實現營收110.94億元,同時還有25.89億元的凈利潤,實現雙增長。但創新的心人人都有,雖然業績下滑,仍有企業在研發投入上不遺余力,比如智飛生物。
智飛生物主營領域是疫苗和生物制品,2016年因行業事件對業績造成了較大影響。當年實現營收4.46億元,比上年減少37.43%;凈利潤0.33億元,同比減少83.53%。但其仍保持了0.76億元的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重高達16.96%,高于2015年近7個百分點,在37家企業中亦是最高。
智飛生物主要進行細菌類疫苗和病毒類疫苗的自主研發,近年來研發投入不斷增加。截至2016年末,公司擁有發明專利15項,正在申請12項,已實現產業化的疫苗產品6項;在公司21項自主研發的項目中,2016年有兩項獲批臨床試驗,企業投入的“心血”可謂同樣沒有白費。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醫藥行業作為創新密集型行業,企業的研發創新往往決定了自身的生命周期。一方面,強大的研發能力對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研發本身是一項具有長周期、高風險、高投入的工作,也需要企業良好的業績來支撐。
37家藥企2016年投入研發情況。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界面新聞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