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1/2 0:00:00 來源:
未知
通過“云南中醫”微信公眾號學習中醫藥知識,利用“國醫在線”客戶端找中醫,基層百姓廣泛認可中醫藥服務……近年來,云南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推動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服務正更好地惠及廣大百姓。
互聯網助推中醫藥文化宣傳
云南地處高原,中藥材資源富集。彝醫藥、傣醫藥等民族醫藥學獨具特色和優勢。
“云南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間。”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鄭進說,以滇南名醫蘭茂500多年前編著的《滇南本草》為例,它詳細記錄了云南中醫藥的精華,是我國最早的地方性本草專著,早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40年。
中醫藥是我國寶貴的衛生資源和文化資源。鄭進認為,新時代振興中醫藥事業,首先要發揮中醫文化的引領作用,讓更多百姓了解中醫藥文化。
為了做好中醫藥宣傳工作,云南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利用互聯網打造傳播品牌,弘揚中醫藥文化,激發了中醫藥事業發展活力。
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組建了中醫藥新媒體運營發展團隊,重點打造“云南中醫”微信公眾平臺和今日頭條號。40余名中醫專家,130多位專業寫作者組成內容創作團隊,開辦了“跟我學中醫”、“跟我識中藥”、“養生有道”等欄目,日均發布4到6篇文章。
目前,“云南中醫”微信公眾平臺總訂閱人數達38萬,發布信息7900余篇,80%以上的推文為科普原創文章,總受眾閱讀量突破3500萬人次。“云南中醫”成為中醫藥文化宣傳的一塊重要陣地,在全國健康宣傳新媒體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此外,云南已建成4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校、各級中醫醫院聯合推動中醫藥文化宣傳,通過舉辦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蘭茂學術論壇、名老中醫惠民義診等活動,使中醫藥文化宣傳形式、內容、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大數據再造中醫服務模式
在云南中醫學院的校園內,許多中藥材植物上都掛著二維碼,人們只需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獲得藥材植物的科目種類、藥用屬性等知識。
這是云南通過搭建平臺,運用大數據,再造中醫藥服務模式的一個縮影。
近日,旨在幫助用戶獲取優質中醫資源的移動客戶端“國醫在線”上線運營。用戶通過該客戶端可以問診咨詢、選擇專家、預約掛號,還能實現藥品配送、商場購物等。
“國醫在線” 客戶端依托“云南中醫”媒體矩陣,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為醫院、醫生、患者、企業精準對接需求和服務。
云南中醫全媒體運營中心主任張小貝介紹,“云南中醫”和“國醫在線”是云南探索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實踐,目標在于滿足互聯網時代百姓了解中醫、找對中醫、精準就醫的剛性需求,幫助醫院和企業服務線上用戶。
除了打造互聯網平臺,云南從2016年9月起在云南中醫學院建設全省中醫藥數據中心,打造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
云南省中醫學院副校長李世輝介紹,目前云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匯集了中醫藥信息數據有方劑1317個、疾病252種、臨床指南152條、現代方劑400條、古代方劑4220條、期刊文獻4000條、名醫醫案9636個、視頻課程721個,“這些數據直接服務于云南省974個公立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為廣大基層中醫從業人員提供了專業、權威、強大的信息數據支撐。”
讓百姓看中醫、信中醫、愛中醫
在云南省楚雄州南華縣沙橋鎮中心衛生院中彝醫館里,每天看中醫的人絡繹不絕。今年56歲的李貴華是“???#8221;,他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自從今年初到中醫館接受中醫治療后,他的病情已明顯好轉。李貴華說,“現在自己會定期到中醫館做治療,平時也讓醫生給家人開上幾幅中草藥,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
像李貴華一樣,越來越多的百姓對中醫藥的認可度持續提高。隨著云南“中醫入戶”、“中醫進學校”等政策實施,很多村民已學會單驗方治病,許多中學生能識別幾十種中藥材……
鄭進介紹,云南持續增大財政投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基層中醫人才隊伍建設。目前云南省88.07%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6.16%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民族醫藥)服務。
盡管云南中醫藥服務體系逐漸完善,但因為“基礎差、短板多”,“中醫藥服務還未實現全省覆蓋,基層中醫藥服務人才隊伍總量不足,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還不夠。”
鄭進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完善縣、鄉(社區)、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大力支持社會辦中醫服務,繼續強化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在“互聯網+中醫藥”領域,云南將著力加快衛生計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采集、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等方面的能力。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廣泛開展中醫健康教育,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推動百姓看中醫、信中醫、愛中醫成為熱潮。
責任編輯:曹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