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項目貴有貴的道理,現在很多人愿意把美國、歐洲或其他國外好的 技術帶到中國來,為什么?就是因為你的市場大。
Q:E藥經理人
A:楊瑞榮 遠毅資本合伙人
Q:在過去一年的醫藥產業投融資市場中,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A:太多了,如果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畢井泉局長。對于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來說,政策導向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從投資來說,目前更大的機會來自于政府改革的方向。而在過去一年所出現的政策,確確實實是在產業中落到了實處,包括基層醫療,也包括藥物的審批、創新醫藥的綠色通道,可以說既落地,執行力也比較強,而且大戰略也符合了產業的發展方向。
再有就是一些更細的領域,比如第一就是整個醫藥版塊,很多國家級的基金進來;第二是精準醫療,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上市是今年又一個比較大的亮點,精準醫療已經從傳說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狀態;第三是基層醫療現在風生水起,政策的落實以及資本的進入,使得效果慢慢出來了。
Q:你覺得未來哪些領域可能會發生比較顯著的變化?
A:一個是在醫藥研發領域。今年的案例特別明顯,包括華領醫藥、信達生物,以及剛剛公布融資的思路迪,說實話,這些離拿到真正的三期臨床批件還有一段時間,新藥研發環節里面還尚沒有到盈利的節點,原來的話這里面是很少有人去問津的。但現在新藥研發領域不一樣,良幣驅逐劣幣,把劣幣拿掉,創新的東西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到更多資本的注意力。當然國際市場上百濟神州與再鼎醫藥的上市也形成了一定的推動力。
另外一塊就是流通領域,我認為流通領域要發生一些很大的變革。其實今年流通領域出現很多事情,最開始批準互聯網醫院,后來又說取消A證、B證、C證,最近又說藥店不能賣處方藥,在政策層面上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而國家推行兩票制以及對于藥占比的要求,又導致了流通領域的變革必然出現,包括商業保險,包括PBM,未來都會得到很大關注。
Q:當前的醫藥產業投資市場中,國家隊密集進入,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能否將其視為國家對于醫療健康領域以實際行動支持的信號?
A:我覺得是兩個因素驅動。一個因素就是因為此前的劣幣驅逐良幣階段,目前存在很多不靠譜的藥,并且由于終端的審批不明朗,所以導致之前情況比較亂。但現在這一階段創新藥崛起的可能性已經顯現,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創新藥變現模式已經清晰,從商業的角度看,藥品上市的途徑會比之前更加明朗。
另一個因素實際上就是一個供需關系。目前國家隊本身進入PE、VC這個行業總的體量在過去一年里增加很多,包括國家扶持的一些母基金,以及政府成立的大的投資機構,巨量的資金進入,所以市場也經歷了幾個階段,最開始是國外的VC、PE占的比例較多,第二階段是民營力量為主,人民幣的基金越來越多,現在則是國家隊力量為主。
但我們也不應過度解讀。純粹從PE、VC的角度出發,原來政府是有很多劃撥資金以補貼的形式來扶持產業發展,但后來發現這種方式反而不如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專業化的人才更能起到好的效果,這不光是醫藥產業,在其他所有行業,政府其實都在這么做,即通過成立母基金的形式,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挑選好的公司。除了母基金之外,國家隊也進行直接的市場化股權投資,所以出現了很多國家隊股權投資的機構。
Q:目前大量資本進入到醫療健康領域里面,那么對現在市場上等待融資的項目來說,融資難度是不是變得小很多?
A:也不見得。資本多了,但創業的公司也多,這里面有的時候供需關系可能是有一些失衡的,但整體上市場在不斷上升。新藥研發企業中,真正能做出具有突破性新藥的實際上并不多。當然醫藥領域相對來說穩定一些,它不會說突然間就消失了,它可能再留下來還有被并購的價值。
Q:你覺得在過去一年中市場上好標的容易尋找嗎?相較于原來數量有何變化?
A:從我們的角度講,其實是多了,好找了。我們關注有幾大重點方向:第一個就是基因測序各種細分領域,我們投資了基準醫療,專門做液體活檢的,當時投的時候液體活檢這個概念大家都還沒有開始去關注;我們也投資了專門做腸道微菌群的銳翌生物,這也是我們認為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的一個巨大機會。諸如此類細分的領域,很多東西原來都是在科研層面,現在開始往臨床方面走,我們也預測這里有很多新的機會會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基層醫療,我們已經投了云南新康,它在基層醫療里面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典范的企業,在全國現在運營近300家基層醫療機構。從我們投資的角度來講,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應該相一致,那肯定是最好的投資機會。
Q:華大基因歷經波折成功上市,市值迅速上漲已超千億,逐漸形成頭部效應,是否會對該領域內其他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影響?
A:不會。這要看市場容量有多大,如果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你可能一家就把市場獨占了,但華大基因所在的領域太大了。我們舉一個細分領域的例子,比如說唐氏綜合癥的篩查。唐氏綜合癥在所有疾病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如果說整個疾病是一個宇宙,唐氏綜合癥可能連月亮都不是。
但就是這樣一個市場,已經有五大公司浮出水面,包括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安諾優達、達安基因和博奧生物。這個市場足夠大,現在唯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
Q:目前一個普遍的形勢是,國內醫藥產業資本市場中項目估值越來越高,尤其是B輪、C輪等后期階段,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如何看待“資本市場泡沫”的說法?
A:從經濟規律來講,就應該這樣。投資人選擇早期項目冒的風險大,因此項目自然要的價格就低,并且在項目早期階段,投資人是要真正花時間的,這都是苦力活。到了后期,相對來說看得清楚了,而且大家都能看得清楚了,就只能拼價格了,所以說這是一個市場規律。
但所謂泡沫之說,說實話我認為還好。一些項目,貴有貴的道理。現在很多人愿意把美國、歐洲或其他國外好的技術帶到中國來,為什么?就是因為你的市場大。
任何一個小的技術在美國想嘗試一下,光收集樣本可能就要比中國花更長時間,還要更貴。好的公司,只有更貴;而差的公司,即便投便宜了,但最后公司做不下去了,這種便宜也自然沒有了太大意義。
Q:你覺得未來一年,中國醫藥產業投資將會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A:還是會處于一個持續的上升期。目前情況下,從某種角度而言,政治已經基本穩定了,接下來自然就是發展了,在中國這個發展軌跡是很明顯的。
另外供給側改革也初見成效,政策在醫療行業中的推動力逐漸彰顯出來。2017年最大的關鍵詞就是政府在各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所以未來會是一個持續的上升期。
然后細分領域將爆發出大量機會,有了類似于貝達、華大等企業在國內上市,百濟神州與再鼎醫藥這樣的公司在國外上市,會帶來一個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