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1/17 0:00:00 來源:
未知
2020年開始在中國銷售,在2025年達到3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是華領醫藥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
據《南華早報》1月12日報道,繼2011年至2016年期間籌集了超過1億美元資金之后,總部位于上海的華領醫藥或即將正式啟動其IPO進程,目標是香港或紐約。近期香港交易及結算所對生物技術公司上市限制有所放寬的利好消息,或將成為華領醫藥在港IPO的一大助力。
與此同時,就在本周于美國舊金山舉辦的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中,華領醫藥首席執行官陳力還透露出了華領醫藥在接下來的又一個大動作,即斥資約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9億元),用于其已獲得全球專利并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糖尿病藥物在中國的商業化行動。“我們正在進行下一輪的工作,華領醫藥的目標是在2020年在中國銷售這種藥物,并計劃在2025年達到約30億美元的銷售額。”而為助力此目標的達成,陳力同時透露會在未來兩年內進行多次籌款活動。
近兩年來,來自中國的創新藥企業紛紛重新走出國門,瞄準了境外上市的目標,包括百濟神州、再鼎醫藥等企業在納斯達克的上市,以及再早些時候和黃醫藥在英國成功上市,開盤即攀升的股價表現以及資本市場所給予的關注和認可,都給了國內醫藥產業尤其是創新藥企業以極大的信心,因此如華領醫藥、信達生物、基石藥業等一系列公司也都摩拳擦掌,隨時準備赴境外上市。
而從現在來看,華領醫藥或許能成為繼百濟神州與再鼎醫藥之后,在境外上市的路上走得最快的一家。
1
醞釀IPO:已備好大將
盡管在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中,華領醫藥首席執行官陳力并未就何時何地進行IPO給出一個準確的答復,但從近期華領醫藥的一系列動作之中,不難發現其醞釀IPO的信號已經十分明顯。
首先是備好了一員大將。就在不到一個月以前,2017年12月22日華領醫藥正式宣布,已聘請在美國和亞洲地區具有豐富經驗的投資銀行家林潔誠加入華領醫藥,擔任執行副總裁和首席財務官。具體職責則包括公司財務、商務拓展和新產品的引進合作等方面業務。
對于華領這樣一家以在全球范圍內選藥淘金為主要模式的創新藥企來說,這三方面無疑是最為核心的業務,用舉足輕重來形容毫不為過,如今統一交給林潔誠來負責,也足見這位新任CFO的實力。林潔誠本身在醫療健康行業就擁有超過20年的投資銀行以及法律事務工作經驗,在加入華領醫藥之前,其擔任美銀美林亞太區消費品、零售及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以及香港、臺灣地區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林潔誠曾經負責在亞洲、美國和歐洲地區的眾多知名企業IPO、債務重組、股權融資和并購業務。那么在這個時間,華領醫藥將其聘請過來,其備戰IPO的用意不言自明。
事實上,上任之后林潔誠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就已經明確表示,華領醫藥將在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中尋求公開上市,“否則沒有任何理由在這個時間雇傭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與此同時,林潔稱還透露,在正式IPO之前,華領醫藥還計劃再融資5000萬美元,用于支持更進一步的臨床試驗。
大將已備好,接下來就是夯實內功。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上個月表示,如果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市值至少為15億港元,并且已經注冊或申請了多項專利,而且這家公司至少有一種產品通過了藥物監管機構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審查,并允許啟動第二階段試驗,那么香港交易及結算所將允許這家生物技術公司上市。
這被認為是生物制藥企業在香港上市門檻的放行。尤其對于華領來說尤其如此,早在2016年,其便完成了2型糖尿病首創新藥“葡萄糖激酶正向別構調節劑(GK PAM)-Dorzagliatin(HMS5552)的II期驗證性臨床研究,并已在國內啟動NDA申報階段的工作,在全球范圍內也已拿到專利。在這種情況下,華領醫藥做出2億元的投入預算,來完成該藥品的商業化進展,無疑也可以使得其在香港上市的阻礙減少不小。
當然,除在香港IPO之外,華領醫藥還有著其他的選擇,如美國納斯達克,而這也是中國絕大多數創新藥企業選擇上市的一個途徑,包括百濟神州與再鼎醫藥都是選擇了在美上市。因此從目前透露的消息來看,華領醫藥IPO尚未明確具體地點,香港及美國均有可能。
2
曾靠一款產品拿上億美金融資
相對于再鼎醫藥、百濟神州等同樣定位于創新藥企的公司而言,華領醫藥的產品線即便到現在仍難言豐富。
最核心的資產,自然是2011年陳力一手從羅氏引進的2型糖尿病新藥Dorzagliatin HMS5552.這是一種新型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劑,與僅單純控制血糖指標的傳統糖尿病藥物研發不同,該藥主要針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發生和發展的特征、遺傳背景、飲食和環境特點研發,并且對患者病因分門別類,“量病給藥”。
2013年,該藥一期臨床試驗正式啟動,如今已作為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在國內完成藥品可開發行臨床驗證。此外也在國內開展了兩個三期臨床試驗,分別針對新發未經治療的和二甲雙胍治療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而與其他如SGLT-2、胰島素、DPP4、GLP-1等療法的聯合用藥則仍在臨床研究之中。而除此之外則只剩下了一個用于治療帕金森異動癥的藥物,目前亦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

但就是靠著HMS5552這一款藥,在獲得對其全球范圍內開發、生產、銷售以及再次轉讓的權利之后,華領醫藥先后獲得來自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的三輪融資,總金額超過1億美金。
2011年9月20日,華領醫藥成功完成價值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ARCHVenture Partners、Fidelity Biosciences、Fidelity Growth Partners Asia、Venrock、上海聯和(Sino-Alliance International Ltd)與藥明康德風投基金。
2015年1月8日華領醫藥宣布成功完成2500萬美元B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匯橋資本集團(Ally Bridge Group)領投,兩家新投資方通和資本(FrontlineBioVentures)和泰福資本(TF Capital)和包括WuXi Ventures在內的五家A輪投資方參與了本次B輪融資。融資主要目的,是確保華領醫藥核心項目HMS5552的2期臨床試驗順利進行,并同時推進華領醫藥其它幾個創新藥物的開發進程。
2016年4月22日,華領醫藥宣布完成5000萬美金C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嘉實投資領投,通和資本跟投,華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融資主要用于加速HMS5552進入3期臨床研究,同時推進產品管線中的其他新藥和技術項目的開發。而通和資本的創始合伙人陳連勇目前還是華領醫藥(上海)的法定代表人。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有四家投資機構顯然對于華領醫藥的發展持續看好,投資也貫穿華領醫藥的三輪融資,他們分別是Wuxi Healthcare Ventures、Venrock、F-Prime Captical以及ARCH Venture Partners。
而從目前華領醫藥(上海)的股權框架結構來看,HUA MEDICINE LIMITED以92.57%的持股比例為大股東,其余則是以幾家投資機構為主。

3
布局中美市場,華領醫藥靠什么?
從目前已公布的消息來看,作為創新藥企的華領醫藥,其布局雄心顯然并不局限于中國市場,手握國際領先的糖尿病用藥,華領醫藥已經思考在美國的戰略布局。
“我們已經有了初步計劃,2018年到2019年會同合作伙伴做好準備,開始在美國進行NDA的嘗試,但是可能要花幾年的時間,爭取在2022年到2023年左右的時間,將產品在美國落地。”此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陳力曾如此表示。
在華領醫藥的語境中,“合作”一定是一個關鍵詞。這跟華領醫藥的商業邏輯息息相關,即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目標并進行收購,直接引進可以馬上進入臨床的藥物,以節省時間,加快上市。
事實上,跨國藥企在研產品線項目眾多,因此往往也愿意將一些具有市場前景卻暫未開發的項目與中國本土的研發企業進行合作,這是目前國內許多醫藥公司都在采用的模式,也是當年陳力從羅氏中國研發中心離職創立華領的重要因素:國內已經建立起來的創新環境給了陳力及投資人以信心,而許多跨國制藥公司出于種種原因被迫擱置的一些化合物則讓陳力看到了發展的機遇。
陳力將這種思路概括為VIC模式,即VC(資本)+IP(技術)+CRO。同傳統的研發模式不同,華領醫藥的創辦之初便有資本進入,形成企業家與投資人的黃金組合,然后共同建立團隊,繼而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平臺與技術,拿到技術之后則交給專門的CRO組織,進行開發及臨床試驗,而華領的團隊則又進入到下一輪的探索之中。陳力也將質量控制和監管融入到項目篩選、運營管理和臨床實踐中,以盡力把創新藥物研發的風險降到最低。
這一點從華領的核心團隊構成上得以體現:30人左右的團隊中,有10人左右負責行政管理和質量控制,10余人負責臨床研究,剩下的員工負責藥物安全性評價、法規建設、藥學等工作,而產業化的問題則與藥明康德等CRO組織合作,通過上市持有人制度,以外包的方式來解決。
從這種角度上講,“發現”才是華領的重磅武器。為了更好的篩選項目,陳力組建了一個由五位國外科學家組成的項目評估委員會,每人都是所在領域的大牛學者,“幾位科學家親自研發上市的新藥,現在有20幾種,而見過的失敗案例,更是不下千種。”專家意見將作為公司決策判斷的重要依據。這些專家豐富的制藥研發經驗以及新藥上市經驗,就是華領最厲害的武器。
陳力此前曾在接受E藥經理人采訪時表示,未來華領仍將以產品引進為主,主要方向將會集中在代謝病疾病方面,例如糖代謝、骨代謝等疾病。同時也會將視線集中于老年病以及罕見病用藥方面,例如帕金森癥普遍沒有有效藥物能夠進行治療,但同時這類疾病臨床終點明確,從臨床研發角度上更容易操作,成功幾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