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每天兩口,健康長壽」是鴻茅藥酒鋪天蓋地「洗腦」廣告中的一個。如今,大到央視,小到各省市,甚至縣級電視臺的黃金時段,熱門電視劇廣告時間,都不約而同地播著鴻茅藥酒的廣告。
廣州醫生譚秦東終于自由了。
4月17日,譚秦東獲準取保候審,終于結束了長達98天的刑拘生活。
走出拘留所,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身上里里外外的所有衣服都扔了。
在許多人眼中,譚秦東無罪,但他卻在看守所要求辯護律師做有罪辯護,「我們斗不過他們!」他說。
律師表示,這是個做有罪辯護比無罪辯護難得多的Case……
這其中的緣故難免讓人深思。
鴻茅藥酒可能要被「關起來」了
最近在輿論中沸沸揚揚的跨省抓醫生事件中還有另一當事者——鴻茅藥酒,但很可能要被「關起來」了。
在4月16日召開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通氣會上,相關人士表示,已經組織有關專家對鴻茅藥酒由非處方藥轉化為處方藥進行論證。
這代表什么呢?
如果論證結果在近幾個月后出來,并成功將鴻茅藥酒轉為處方藥,那么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藥」將徹底在大家熟悉的電視熒屏中消失……
我國現在對藥品實施分類管理,處方藥由醫生診斷并開處方,企業不允許向非專業人士宣傳處方藥,而使用多年證實安全性的藥品則可以轉為非處方藥,消費者可以在藥店自行購買使用。
在銷售方式上,處方藥以面向醫生的學術推廣為主(醫藥代表在這類品種起主要溝通作用);非處方藥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多以廣告塑造品牌,直接影響消費者。
轉為處方藥對于鴻茅藥酒來說就是不讓做廣告,不能網售,無異于釜底抽薪、一招絕殺!
除了杜絕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現象繼續出現,此事還有什么好處呢?
最理想的狀態是,鴻茅藥酒專為處方藥后,將被迫節省下來的高達150億的廣告費轉為對自身產品的研發和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學術性上來。
利用這樣的契機,轉變企業運營思路,推動我國中藥企業在傳統中藥廣受質疑的安全性、不良反應不明確、雙盲隨機臨床試驗等方面的發展,用真實的藥品特性對自身進行推廣和發展,從而為以鴻茅藥酒為代表的眾多靠廣告生存的「神藥」們找出一條科學、正確的發展之路。
如果事態真如上述發展,39醫藥君想想還真有點小激動呢。
當然,這樣的美好期望按現在的事態發展進程和鴻茅國藥一貫的企業發展策略來說,可能有些過于想當然了。
下面先來回顧下整個事件——
該事件的起因源自2017年12月19日,譚秦東發表題為《中國神酒「鴻毛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的帖子,稱「鴻毛藥酒是毒藥」。請注意,題目中的錯別字,就是故意用的錯字。
3天后,內蒙古鴻茅國藥有限公司向公安機關報案,指責多家公眾號對「鴻茅藥酒」惡意抹黑,給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并嚴重損害了公司商業信譽。
2018年1月2日,涼城縣公安局對此進行立案偵查。涼城縣公安局認為,譚秦東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于1月10日對其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1月25日,經涼城縣檢察機關批準,對其逮捕,并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涼城縣人民檢察院相關司法文書顯示,該案于2018年1月、3月兩次被退回補充偵查。4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研究認為,目前該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并變更強制措施。
4月16日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通知,責成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藥品廣告審批,加大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要求鴻茅藥酒企業對近5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如發現違反藥品相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將依法嚴肅處理,直至吊銷藥品批準文號。
短短數月時間,在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多重消息的輪番轟炸下、最近的24小時內,國家公安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內蒙古檢察院接連就鴻茅藥酒一事對外發布通告后,鴻茅藥酒跌落神壇。然而,深陷輿論風波的鴻茅藥酒究竟為何物?與此類似的事件還有多少未被挖掘呢?
鴻茅藥酒不是酒,更無法包治百病
「每天兩口,健康長壽」是鴻茅藥酒鋪天蓋地「洗腦」廣告中的一個。如今,大到央視,小到各省市,甚至縣級電視臺的黃金時段,熱門電視劇廣告時間,都不約而同地播著鴻茅藥酒的廣告。
鴻茅藥酒在電視廣告上的投放一點都不吝嗇。2014年,僅電視廣告就花費約107億。
到了2016年,據央視市場研究媒介智訊(CTRMI)數據,中國電視廣告投放額排名中,鴻茅品牌(包括酒精飲品、活動、商業及服務性行業等)以150億元投放額拔得頭魁,同比增長96.4%。
鴻茅藥酒究竟是何方神圣?實際上,鴻茅藥酒并非普通的酒,也不是保健食品。
據鴻茅藥酒官網介紹,鴻茅藥酒是一款有著國藥準字的OTC藥品,適用于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腎虧腰酸、脾胃虛寒、婦女氣虛血虧癥狀。
同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信息顯示,鴻茅藥酒是屬于酒劑類非處方藥,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Z15020795。
據我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四冊,鴻茅藥酒的處方含有67味藥味,規格為每瓶裝250ml和500ml。
鴻茅藥酒的說明書上,明確寫著:功能主治為祛風除濕、補氣通絡、舒筋活血、健脾溫腎。用于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脾胃虛寒,腎虧腰酸及婦女氣虛血虧。
同時,禁忌項注明:兒童、孕婦禁用,陰虛陽亢者和肝腎功能不全及酒精過敏者禁服。「注意事項」明確寫著:「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醫師指導下服用」,「服藥7天癥狀無緩解,應在醫院就診」,「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
如此看來,在公眾眼中,鴻茅藥酒可謂是「包治百病」。也正是憑借著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據烏蘭察布市某部門的文件顯示,2016年,公司銷售藥酒830萬瓶。
此外,據米內網2016年中國城市零售藥店終端競爭格局數據顯示,鴻茅藥酒2016年零售藥店終端(包含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兩大市場)銷售額16.3億元,同期增長39%。
事實上,關于鴻茅藥酒消費者出現身體不適癥狀的情況或投訴一直沒有間斷過。
自2007年開始,鴻茅藥酒的廣告曾被江蘇、遼寧、山西、湖北等25個省市級食藥監部門通報其廣告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
另,國家食藥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7年底,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共檢索到鴻茅藥酒不良反應報告137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
除鴻茅藥酒還有啥「神藥」
這種「夸大藥品療效」、「嚴重欺騙和誤導用藥者」的「神藥」,并非僅此一家。
心臟不好睡不平,冠心專利益安寧、補肺藥,補肺丸,平復四季咳痰喘、百年舒筋健腰丸,專藥專治腰間盤、風濕骨病手腳麻,薏辛除濕曹清華、腎虛腰酸鴻茅酒,每天兩口病喝走……
這是一個在醫生圈里廣為流傳的段子。也反映出,中老年人被泛濫的廣告洗腦后醫生的無奈。
除鴻茅藥酒外,這些「神藥」也都廣受質疑,拿作為來自香港的中藥益安寧丸為例,該藥很早就進入了大陸市場,針對冠心病患者用藥。目前并沒有相關機構對其療效進行質疑。
不過,39醫藥君注意到,早在9年前,北京市藥監局就已發布公告,因在廣告宣傳過程中存在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益安寧丸被暫停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銷售。
在中國專業的醫藥行業管理咨詢機構鼎臣咨詢創始人、第三方醫藥體系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看來,許多藥品有明確的治療范圍,或者一些是非常時期批準的藥品,這些藥品在申報過程中可能存在臨床數據造假、生產標準造假等現象。
無論哪種原因,藥品無效是對患者最大的傷害,如果還有嚴重的毒副反應,傷害會更大。然而,很多藥企基本是通過廣告模式拉動業績提升,經營者認為這阻礙了銷量的提升,就通過擴大治療范圍或者夸大療效的方法做廣告宣傳,這種模式一直延續至今,亟待規范。
這些療效無法確定或者幾乎沒有療效的藥品到底能產生多大利潤?
據中康CMH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零售終端銷售規模超十億的OTC明星單品共有11個,全部為中成藥。
從品類構成來看,十億明星單品中補益養生類產品占據了三個席位,東阿阿膠以50.6億元的銷售規模占據榜首,同比增速12.3%;感冒藥有兩個產品上榜,分別為999感冒靈顆粒和太極藿香正氣口服液;風濕、骨傷科用藥同樣占據兩席,分別為鴻茅藥酒和陳李濟舒筋健腰丸。
從增長表現來看,同溢堂益安寧丸增速迅猛,達到102.1%,是規模超十億明星單品中唯一增長超1倍的產品。
新「神藥」出現的機會變小
其實,在醫藥圈,被歸類為「神藥」的,大都為輔助用藥。而一旦品種被列入輔助用藥,對產業影響十分大。
但是對于什么是輔助用藥,為何被列入輔助用藥,一直以來都比較模糊。一般而言,所謂輔助用藥,是指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療藥物的作用或者通過影響主要治療藥物的吸收、作用機制、代謝以增加其療效的藥品,或在疾病常規治療基礎上,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的藥物。
輔助用藥在治療效果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實際上作用有多大,很多專家都表示「說不清」,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輔助用藥在臨床上被濫用的情況很常見。前兩年,輔助用藥在某些醫院的用藥占比中高達60%~70%。
為了控制醫院的藥占比、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監管部門、媒體、醫療機構開始集體「圍剿」輔助用藥。
2015年1月,衛計委發布《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規范激素類藥物、抗腫瘤藥物、輔助用藥臨床應用,加強臨床使用干預,推行個體化用藥,降低患者用藥損害。
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文件明確提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要列出具體清單,對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不合理使用情況實施重點監控,初步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勢頭。
輔助用藥情況也將進行嚴格的考核與問責。例如上海衛計委要求,要將重點監控藥品處方點評結果納入科室及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年度考核指標和醫師定期考核等指標體系。對開具重點監控藥品用量、金額靠前的科室及醫師進行公示。
2017年4月,人社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建立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有關意見建議的通知》,其中「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退出機制」引發廣泛關注。在業內看來,輔助用藥受到的影響將首當其沖。
目前,各地也在積極落實。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湖北、云南、福建、四川、廣西、青海、甘肅等地均已出臺了相關政策明確表示,對輔助用藥進行重點監管或是限制使用。
輔助用藥從原來的市場可觀變為如今的被監控和限制使用,不少輔助用藥銷售急劇下降。資料顯示,2012至2014年,廣西梧州中恒的注射用血栓通系列產品銷售額達26.1億元。隨著該產品被多省列入輔助用藥目錄后,該系列產品銷量大幅下滑,2015年銷售量收入下跌63.11%。輔助用藥市場風光不再。
短期把更多「神藥」關起來有點難
「神藥」被淘汰已是大勢所趨,醫療機構迫于多方政策壓力,出臺控制輔助用藥和重點監控品種的非常規措施也是無可厚非。
可是,「神藥」被淘汰必然會涉及產業發展、部門利益、社會就業等多方面問題,加之藥品監管能力和水平尚不能滿足新監管標準的要求,「神藥」淘汰的過程似乎注定不會一蹴而就。
此外,針對不受醫生處方約束的部分OTC類「神藥」,業內人士建議,監管部門面對其大肆開展的違法虛假宣傳不能聽之任之,應主動作為,加快推進藥品質量和療效再評價機制的建立,讓更多「神藥」自證清白。
同時,適時建立和啟動藥品退出機制,將不符合藥品質量標準的產品堅決清退出市場。
一位藥物政策專家表示,在我國藥品監管標準和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療效不確切、質量標準低下的「神藥」退出歷史舞臺將是大勢所趨,但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注射劑再評價等政策,依據科學證據對其進行重新界定,還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