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7/11 0:00:00 來源:
未知
2018年2月,港交所進行公開咨詢,建議修訂《上市規則》以促進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包括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在提供適當投資者保障的前提下,為生物科技行業提供獨特的集資平臺。
3月,港交所召開屆生物科技峰會,約600位來自生物科技公司及行業組織的高層管理人員、機構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就生物科技創新和行業集資發展探討交流。會上,港交所與四家主要生物科技行業組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以加強溝通與合作,并期望借此支持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在港交所修訂后的主板上市規則生效7天后,首個“吃螃蟹”的企業浮出水面。5月7日,歌禮生物(Ascletis Pharma Inc.)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成為第一家利用新規則赴港上市的尚未盈利的中國大陸生物科技公司。
6月6日,華領醫藥遞交了招股說明書。6月28日,盟科醫藥、信達生物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成為了歌禮、華領之后第三家、第四家申請港交所上市且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其中Innovent Biologics(信達生物),這家成立時間僅有7年的生物技術獨角獸長期以來一直在爭取公開上市,并在4月底宣布完成了1.5億美元的E輪融資。據申請文件顯示,信達生物制藥此前共完成5輪融資,涉資5.8億美元(約45億港元),投資者包括淡馬錫、國壽、平安以及財政部、工銀瑞信投資的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等。
在一份不尋常的主席致函中,信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ichael Yu(俞德超博士)重申了該公司的創始理念:
不可否認的現實情況是:中國的生物制藥行業與國際標準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中國的生物制藥生產能力不到美國的五十分之一(1/50),甚至不到韓國的十分之一(1/10)。在世界十大暢銷藥物中,有八種是生物制劑,五種是單克隆抗體藥物,而中國最暢銷的藥物仍然主要是化學藥物和中藥。其中進口藥物主導著中國的抗體藥物市場,而對于大多數中國患者來說,這些拯救生命的藥物往往是難以負擔的,又或者是根本買不到。
信達生物以生產高度復雜且患者能負擔得起的生物醫藥產品為目標。自2011創立以來,該公司已經建立起了一條包括17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領域,其中4個處在III期臨床(包含一個提交上市申請),承擔國家科技項目7項,其中5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1個品種入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專項。
其中,目前已在中國獲得優先審查的PD-1抑制劑Sintilimab(IBI308,信迪利單抗)是該公司的明星產品。另外,信達也在尋求在美國啟動該藥物的早期試驗,同時將其作為與禮來共同開發的另外兩項資產的基礎(信達使用信迪利單抗的國內臨床數據向FDA提交了IND,已經獲得FDA的臨床許可,并且準許躍過I期臨床直接進入美國II/III期臨床研究)。
正如路透社此前報道的那樣,“創新”是指任何可以前瞻性的支持IPO的東西,因此我們不知道它是否會真的在尋求3億到5億美元的資金。我們所知道的是,Sintilimab(IBI308,信迪利單抗)和其他三種生物仿制藥——包括Avastin、Rituxan和Humira等,將從試驗、注冊申請到商業化,獲得可觀的收益。
另外,從信達的招股書里,能夠看到該公司對信迪利單抗充滿強烈自信。由于其與PD-1受體有更高的親和力和更長時間的結合,作用更強,同時副作用似乎又少于國外同類產品。因此,信達認為信迪利單抗 “有望成為全球同類中最佳的PD-1。
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不得不說的是,國內在研廠家眾多(百濟神州、恒瑞醫藥、君實生物、麗珠單抗、康寧杰瑞/思路迪、復宏漢霖、邁博斯等多家企業),競爭肯定會空前激烈。
盟科醫藥
另外,除了信達生物,來自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MicuRx(盟科醫藥)同日也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紅籌上市,由富瑞金融獨家保薦。據初步招股文件,盟科號稱,專注于發現、開發及商業化安全有效的多重耐藥(MDR)‘超級細菌’感染的抗菌藥療法,現有4款產品研發中。
該公司一直保持著雄心勃勃的野心,2007年回國創立盟科醫藥時,已經是袁征宇(CEO)第三次參與到創業公司,第一家公司Affymax于1995年被葛蘭素史克GSK收購,后與Eric Gordon創立的Vicuron ,5年后在納斯達克上市。2005年,Vicuron的兩個新藥進入上市申報階段。隨后,這家公司以19億美元的價格被輝瑞收購。再到后來,袁征宇和Mike Gordeev,也是現在盟科的首席科學家,又創立了盟科醫藥,繼續開發抗耐藥菌新藥。
該公司在舊金山和上海均設有團隊,去年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融資,以完成其口服抗生素,即contezolid(MRX-1)的III期臨床試驗。另外,較大一部分資金將用于推進它的水溶性前體藥物MRX-4,很快將進入美國2期臨床試驗。
目前盟科上市前完成3輪融資,共完成融資大概1.07億美元。投資機構包括晨興創投(Morningside Ventures)、百奧財富(BVCF)、德聯資本(Delian Capital)、金浦健康基金(GP Healthcare Capital)、金浦互聯基金(GP TMTCapital)和本草資本(3E Bioventures Capital)等。其中百奧財富和晨興創投作為最大的股東,分別控股29.12%和26.50%。
推動中國生物制藥產業發展
在先前的采訪中,袁征宇曾表示,生物醫藥企業在初期都是掙不到錢的,要把產業往前推動,資金是最大的問題。如果融不到錢,資金鏈斷了,企業就很難生存下去。而要說服投資人拿出真金白銀陪你冒險則是最大的困難。在鮮有人嘗試醫藥創新的2007年,袁征宇表示,他們差不多用了1年多的時間才融到第一筆錢。在當時,他們碰到的大多數國內投資者都對新藥沒有太多的興趣,因為當時的大環境是做仿制藥和渠道。而新藥研發企業,這些投資者都覺得周期太長,沒什么人愿意做。
但是,到現在的10年之后, 在2017年召開的第16屆亞太峰上,作為CNBC專訪邀請的唯一一位中國企業家。俞德超博士也就中國制藥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了回答。俞博士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制藥產業已經是國際上的第二大市場,增長速度比美國還要快很多。現在,健康產業已成為中國的新興產業之一,中國政府和民間都投入了大量資本,其中很多聚集在生物技術領域,這些資本的投入將很好地推動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醫藥監管政策的改革與行業發展也在適應,幫助行業增長。中國政府在制藥領域改革后,中國很多審批流程都比以前快很多,以臨床IND批件的申報為例,在制藥行業最為發達的美國需要30天完成,中國現在也只需60天就能完成,可見中國制藥產業有了越來越好的監管政策。
他們見證了中國醫藥創新從無到有的變革,監管部門大刀闊斧、振奮人心的一路改革。而正是在這些醫藥創新者的推動下,中國醫藥創新行業才能在10余年間迅速發展。盡管全球暢銷藥Top 100中還沒有出現中國創造,但這群行業的創新者和顛覆者卻讓未來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