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都把發展民族醫藥列入“十一五”規劃,隨著第三屆全國民族醫藥工作會議的召開,民族醫藥的發展既面臨嚴峻的時代挑戰,也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和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抓住機遇,突出壯醫藥特色,推進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民族。其中壯族1650多萬,占全國壯族人口的90%。
廣西有豐富的民族藥物資源,如壯、瑤、苗、仫佬、毛南、侗、京族醫藥等。據普查,全區中草藥、民族藥物種達4623種,其中植物藥4064種、動物藥509種、礦物藥50種,居全國第二位。經初步鑒定,壯族民間用藥2300種、瑤藥977種、侗藥478種、仫佬藥246種、苗藥312種、毛南藥102種、京藥24種、彝藥21種。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有10多個民族醫藥機構基礎建設得到了改善,在這些機構從事民族醫藥工作的人員共2000多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30多人,其中壯醫15人;中級職稱的210多人。壯、瑤醫藥初步形成了理論體系和學術體系,苗醫藥、仫佬醫藥、毛南醫藥等正在發掘整理中。自治區衛生廳已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申請,于2008年開展壯醫師資格考試,把壯醫醫師資格考試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范圍,各項籌備工作正在順利進行中。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一是把發展民族醫藥納入自治區“九五”、“十五”、“十一五”規劃和衛生事業發展總體目標,成立了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廣西壯醫醫院、廣西中醫學院壯醫藥學院等10多個民族醫藥機構,在衛生系列職稱評定中設壯、瑤醫高級職務崗位,逐步建設和完善民族醫藥醫、教、研體系。二是把中草藥(含民族藥)產業列為廣西新興的十一項優勢產業之一,制訂了《2005年-2010年廣西中草藥產業發展規劃》。2004年,自治區衛生廳承擔完成的“做大做強廣西中草藥產業對策研究”重大課題,提出了今后廣西發展中草藥產業的基本思路:打造八桂藥谷,創建南方藥都,開辟西南藥道,振興民族藥業。三是加強民族醫藥立法,即將出臺的《廣西發展中醫藥和壯醫藥條例》,強調民族醫藥與現代醫學、中醫學的協調發展,要求縣級中醫院開設壯、瑤、苗醫科,綜合醫院開設民族醫藥科。四是把民族醫藥教育納入高等教育體系,改變只靠師承傳授培養人才的單一模式,培養民族醫藥高級人才。五是根據民族藥資源豐富的特點,加強對民族藥資源的保護和引種,提出把廣西藥用植物園建設成世界級的藥用植物園。
加強發掘整理,完善理論體系
壯、瑤等民族歷史上沒有形成規范通行的文字,其醫藥長期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沒有得到文字上的整理和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因此,我們把完善理論體系作為發展廣西民族醫藥的切入點,近20年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發表了《壯醫理論體系概述》等50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中國壯醫學》、《壯族醫學史》、《中國壯醫內科學》、《中國壯藥學》、《中國壯藥志》、《中國壯藥原色圖譜》、《常用壯藥生藥學質量標準研究》、《中國瑤醫學》、《中國瑤藥學》等專著;編寫了《壯醫藥學概論》、《壯藥資源學》等壯醫藥本科教材。壯醫藥理論體系基本形成,其特點為:以“陰陽為本”、 “三氣同步”、“三道兩路”、“臟腑骨肉氣血”理論為核心。臨床上使用大量的單方和專方,復方組方以公藥、母藥、幫藥、帶藥理論為配方理論。“壯醫理論的發掘整理與臨床實驗研究”項目先后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壯藥生藥學質量標準研究”、“壯醫內科學的發掘整理”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制定技術規范,推動臨床服務
針對民族醫藥長期在民間流傳,技術缺乏規范,藥物缺乏標準的狀況,加強了民族醫技術規范與民族藥標準的建設。先后對壯醫望診、目診、舌診、甲診、腹診、指診、詢診、脈診、針法、灸法、刮法、薰蒸、薰洗、佩藥、藥錘、敷貼、點穴、滾蛋、藥罐、足浴、熱熨、按摩、經筋療法等壯醫診療技法制定了操作規范;對眩暈等40個單病種制定了壯醫診療技術規范。對500種壯藥的壯名、學名、別名、來源、生境分布、植物形態、采集加工、性能主治、用量、臨床應用等進行了規范。
壯醫藥技術規范標準的制定與實施,促進了壯醫藥技術的推廣、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民族醫專病專科建設。廣西壯醫醫院、廣西中醫學院壯醫門診部、右江民族醫學院壯醫藥門診部等民族醫醫院,壯族聚居區地市縣中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等,都開展了民族醫藥臨床服務。廣西壯醫醫院壯醫目診專科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區衛生廳重點專科,壯醫內科列為自治區衛生廳重點專科;其他壯醫醫療機構也有各自的重點專科或專病。這些專科專病運用壯醫藥治療痧、瘴、盅、毒、風濕病、痛癥、骨傷、偏癱、白血病、慢性病、疑難雜病等取得良好療效。
引入教育機制,注重人才培養
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把民族醫藥教育納入高等教育體系,開展多層次的壯醫藥教育,培養了一批壯醫藥人才。一是研究生教育,1985年,廣西中醫學院招收第一批壯醫方向碩士研究生。二是本科教育,2002年,廣西中醫學院首次設置5年制中醫專業壯醫方向本科班,現有在校生140人;在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中獲優秀等級,2005年榮獲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右江民族醫學院把民族醫藥作為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民族地區培養掌握民族醫藥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三是短期培訓,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廣西民族醫藥協會等舉辦了80多期民族醫藥培訓班和函授班,培訓6000多名鄉村適用民族醫藥人才。四是繼續教育,自治區人事廳、衛生廳委托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舉辦民族醫藥高級研修班,每年招收在職人員參加培訓。
加強資源保護,開發優勢品牌
廣西全區經區劃的自然保護區共64個,總面積17886.4平方公里,匯聚了大量中草藥民族醫藥資源。廣西藥用植物園已建成了旅游科普園和種質保存園共1450畝,種質保存園已建成引種馴化圃、繁育圃、自然分類園、木蘭園、茶園、姜園、中國藥典區、外來藥用植物區等10個功能區和專類園,引種保存活體藥用植物4000多種。據統計,從1985年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廣西已獲得國家準字號新藥80多個,另外利用廣西中草藥、民族藥資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