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胰膽舒顆粒沖劑
產品類別:未知類型
信息內容:一、 產品簡介
胰膽舒顆粒沖劑是由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臨床專家XXX先生,根據傳統的中醫藥學原理,結合現代的醫學理論研究,積幾十年的臨床經驗,從我國特有的傳統中藥材中,提取多種藥材的有效部位,進行科學的配比,精制而成,通過復方藥物的多靶點作用來彌補單一天然藥物提取部位藥效不足的缺陷。此配方是經長年臨床驗證的經驗方,對慢性胰腺炎、膽囊炎, 有顯著的療效。
二、 藥分藥理
[主要成分]
柴胡、黃芩、枳實、白芍等十三味藥典收載的常用中藥組成。
[藥理作用]
中醫認為,慢性胰腺炎和膽囊炎常因七情不達、飲食不節、肝失疏泄、壅脾塞胃而招致病痛發作。對本病的治療,應貫徹六腑以通為用的法則,以通腑瀉熱之劑配合行氣破郁藥同用,迅速消積導滯,瀉痞除滿,蕩滌中焦水濕互結,去菀除,有利于胰腺炎、膽囊炎的調理與治療。具有通里攻下、疏肝理氣及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清胃通便為原則。 處方中的某些藥材有松弛膽道口括約肌作用,減輕胰管壓力,有利胰腺炎恢復;并能改善循環和清除胃腸道內細菌和毒素及促進胃腸道新陳代謝作用,具有保護腸黏膜屏障和防治腸道細菌易位的功效,尤其在胰腺和腸道組織中能顯著抑制腸道桿菌和條件致病菌的繁殖,保護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維持腸道生態平衡,降低內毒素,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減低細菌總易位率和易位菌數量。
三、 病理分析
[發病機制]
慢性胰腺炎、膽囊炎是常見的腹部病癥之一,且兩種病癥常常是伴隨性地發生。視其病情程度,主要表現為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向左肩背放射,局部壓痛明顯,有輕度反跳痛及腹肌緊張,伴低熱、惡心嘔吐、苔薄黃、脈弦細腹痛、腹瀉和糖尿病癥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腹膜炎等癥狀,。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具體原因為:
1、慢性胰腺炎
胰腺 胰腺橫位于胃后方的腹膜后間隙中,表面略帶黃色呈小結節狀的狹長腺體,質柔軟,平第一、二腰椎。長約12.5~15cm,寬3~4cm,厚1.5~2.5cm,重約60~100g。分為頭、頸、體、尾四部。頭部寬大,為十二指腸曲凹面所包繞,其下緣在腸系膜上靜脈右后方形成一溝狀突包繞腸系膜血管。頸部較寬,其深面是腸系膜上靜脈與門靜脈的交界處。頭頸部在脊柱右側。胰體尾部位于脊柱右側,兩者界線不清,與胃大彎、脾門及左腎門毗鄰。脾切除時勿傷及胰尾。胰腺的血供來自胰十二指腸上、下動脈及脾動脈,靜脈與動脈伴行匯入脾靜脈與腸系膜上靜脈。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外分泌組織包括腺泡及腺管(主胰管和副胰管),約70%以上的主胰管與膽總管匯合成壺腹,成為膽汁和胰液的“共同通路”開口于十二指腸乳頭。少數情況下二者分別開口于十二指腸。副胰管開口于主胰管開口上方約2.5cm處。
(1).膽道疾病 膽道壺腹部出口阻塞,膽道感染所致壺腹部炎癥。奧迪氏括約肌功能障礙,當處于松馳狀態,即可引起十二指腸液反流進入胰管。如膽道感染性炎癥可使細菌及其毒素擴展累及胰腺,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2)膽管梗阻 導致胰液排泄障礙,腔內壓力升高,使胰腺泡破裂,胰液溢入間質;引起急性胰腺炎。
(3)酗酒和不合理飲食 引起胰腺分泌過度旺盛,奧迪氏括約肌痙攣,加之劇烈嘔吐導致十二指腸內壓力驟增,而致十二指腸液返流。
(4)手術和外傷 腹部手術特別是胃或膽道的手術,可引起胰腺供血障礙;腹部鈍性挫傷可直接擠壓胰實質,內鏡下進行的胰膽管造影檢查時,注射造影劑壓力過高也可引起胰腺炎。
2、慢性膽囊炎
膽囊 呈梨形長7~9cm,寬2.5~3.5cm,其容積為30~50ml,分為底、體、頸三部。底部游離,體部位于肝臟臟面膽囊床內,頸部呈囊狀與膽囊管相連,稱哈德門(Hartmann)氏袋,結石常嵌頓于此。膽囊管長2~4cm,直徑約0.3cm ,其內有螺旋式粘膜皺襞,稱海士特(Heister)氏瓣,有調節膽汁出入作用。膽囊管及其開口處變異較多,手術中應予以注意。膽囊動脈來自右肝動脈,靜脈直接由膽囊床引流入肝內門靜脈。
(1) 結石在膽囊管嵌頓引起梗阻、膽囊內膽汁郁積,濃縮的膽鹽損害膽囊粘膜引起炎癥。
(2) 細菌感染,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產氣桿菌,綠膿桿菌等,大多從膽道逆行而來。
(3) 化學刺激:高濃度膽汁酸鹽刺激膽囊粘膜 引起急性炎癥。
(4) 膽汁pH過低、維生素A缺乏等。
[發病因素]
1、 慢性胰腺炎:
(1) 共同通道梗阻 約70%的人膽胰管共同開口于Vater壺腹,由于多種原因,包括壺腹部結石、蛔蟲或腫瘤壓迫而阻塞,或膽道近段結石下移,造成Oddi括約肌炎性狹窄,或膽系結石及其炎癥引起括約肌痙攣水腫,或十二指腸乳頭炎、開口纖維化,或乳頭旁十二指腸憩室等,均使膽汁不能通暢流入十二指腸內,而返流至胰管內,胰管內壓升高,致胰腺腺泡破裂,膽汁胰液及被激活的胰酶滲入胰實質中,具有高度活性的胰蛋白酶進行“自我消化”,導致胰腺炎。
(2) 不合理飲食 酒精對胰腺有直接毒作用及其局部刺激,可造成十二指腸炎、乳頭水腫、Oddi括約肌痙攣、致膽汁排出受阻,如暴食亦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胰管內壓驟增,誘發本病。
(3) 管因素 胰腺動脈中如有顆粒物質堵塞胰腺終未動脈,或當被激活的胰蛋白酶逆流入胰間質中,即可使小動脈高度痙攣、小靜脈和淋巴管栓塞,可導致胰腺炎,嚴重的, 可導致出血壞死型胰腺炎。
(4) 感染因素 腹腔、盆腔臟器的炎癥感染,可經血流、淋巴或局部浸潤等擴散引起胰腺炎。傷寒、猩紅熱、敗血癥,尤腮腺炎病毒對胰腺有特殊親和力等,也易引起胰腺急性發病。
(5) 手術與外傷直接傷及胰腺 胰液外溢引起胰腺炎。
2、 慢性膽囊炎
(1) 90%以上為結石引起,膽囊管或膽囊頸的機械性阻塞,膽囊即膨脹,充滿濃縮的膽汁,其中高濃度的膽鹽即有強烈的致炎作用,形成早期化學性炎癥,以后繼發細菌感染,造成膽囊化膿性感染,也可為急性膽囊炎演變而來,或起病即是慢性過程。
(2) 膽囊管過長、扭曲、粘連壓迫和纖維化等導致的梗阻,誘發膽囊炎。
(3) 因膽囊、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功能失調等,引起膽道排空障礙、膽汁滯留,使膽囊受化學刺激和細菌感染,導致膽囊炎。
(4) 機械刺激,寄生蟲的侵入及其帶入的細菌等,均是造成膽囊炎的重要原因。常見的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其他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產氣桿菌、綠膿桿菌等
(5) 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經血行、淋巴、膽道、腸道,或鄰近器官炎癥擴散等途徑侵入,導致膽囊炎。
(6) 胰液返流進入膽囊,具有活性的胰酶,也可刺激膽囊壁發生明顯炎癥變化。
[臨床表現]
1、慢性胰腺炎
(1) 腹痛為早期多見,多位于上中腹正中或左、右上腹。與體位變化有關。常因勞累、情緒激動、飲食不節等誘發。
(2) 胰腺功能不全表現為外分泌功能不全、消化不良、不耐受油膩及脂性維生素吸收不良表現、腹部腫塊或腹水、黃疸。
(3) 內分泌功能不全,假性囊腫及胰島細胞減少或萎縮出現隱性糖尿病,糖耐量異常。
(4) 體重下降(逐漸的或復發的),惡臭大便。胰腺鈣化,硬沉淀物可致胰腺變小。
2、 慢性膽囊炎
(1) 慢性膽囊炎者(結石和非結石),體檢時可無腹部陽性體征,或右上腹有輕度壓痛,無肌緊張。
(2) 如結石堵塞于膽囊頸部,可引起膽囊積液,此時右肋緣下可觸及梨狀膽囊包塊,隨呼吸上下移動。
(3) 膽囊粘膜遭到破壞,呈息肉樣改變,膽囊壁增厚,纖維化、慢性炎細胞浸潤、肌纖維萎縮、膽囊功能喪失,嚴重者膽囊萎縮變小,膽囊腔縮小、或充滿結石,形成所謂萎縮性膽囊炎。
(4) 上腹飽脹、暖氣、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癥狀,過多脂餐或勞累后癥狀加重。
[生化指標]
1、 慢性胰腺炎
(1) 胰酶、胰腺內的淀粉酶異常升高。
(2) 尿淀粉酶異常升高
2、 慢性膽囊炎
(1) 膽紅素異常升高
(2) 膽酸與膽固醇的比值變化異常
四、 專家評價:
胰腺橫臥在人體上腹部的后腹腔內,位于胃的后面,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它能分泌多種消化酶,對人體攝入的蛋白質、脂肪、淀粉等多種營養素進行消化。在正常情況下,胰腺所分泌的這些消化酶,通過胰管流入十二指腸,被十二指腸液和膽汁激活后才能發揮消化作用。如果在某種病理情況下胰液被十二指腸液或膽汁激活后,又返流到胰腺內,則就可出現胰腺的自身消化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胰腺雖然只是人體腹部深處一個非常不顯眼的小器官,但它卻是一個重要的分泌腺體,擔任內、外分泌的雙重功能。對內,胰腺會分泌出多種激素,如人們非常熟悉的胰島素;對外,胰腺分泌出人體重要的消化液,包括淀粉酵素、脂肪酵素、胰蛋白酵素等
某些因素的影響,胰腺也會出現一些異常,胰腺炎就是臨床上常見的胰腺疾病。那么,胰腺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生胰腺炎后會出現哪些癥狀?如何診斷和治療?
(一) 膽道疾病禍及胰腺
胰腺和膽道雖然不是一個器官,但它們排泄胰液、膽汁時有一個共同的通道。而在進入這一通道的會合處,無論膽道出現什么異常都會影響到胰腺,誘使胰液排泄不暢,從而造成胰腺炎。膽道疾病誘發胰腺炎在我國尤其多見,在我國胰腺炎病人中,有1/2—2/3是由于患膽道疾病引起的。膽道疾病不僅可以誘發急性胰腺炎,反復發作的膽道疾病還能夠導致慢性胰腺炎;嚴重的情況,還能造成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使患者發生休克甚至猝死。因此,保護胰腺不受傷害,及早根治膽道疾病是關鍵。
(二) 飲食不當引發胰腺炎
飲食不當是引發胰腺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人們知道,胰腺具有內分泌、外分泌兩大功能。對內,胰腺會分泌出多種激素,如人們非常熟悉的胰島素;對外,則分泌出人體重要的消化液,包括淀粉酵素、脂肪酵素、胰蛋白酵素等等。淀粉酵素分解葡萄糖,而脂肪酵素分解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酵素經小腸激活之后則參與蛋白質分解。暴飲暴食之后,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就會刺激胰腺分泌出更多的胰液來消化,而這樣就會使胰管內壓力增加,引起胰腺泡的破裂,從而導致胰腺炎的發生。
酗酒不但會使胰液分泌旺盛